正信念佛偈出於親鸞聖人所著之《教行信證》教典的行卷末。
以偈子的方式詳細的述說淨土教法的淵源,及重要事蹟,便於行者記頌。
從阿彌陀佛的前身,法藏菩薩在因地時,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願起。
以五劫的時間思惟要如何救度眾生,成就以名號普聞為救度之方便。
以無量無邊等光普照十方世界,救度無量無邊之眾生,故又號十二光佛。
釋尊就是應阿彌陀佛的個願來這個世界的,就是要來此娑婆世界咨嗟讚嘆佛。
咨嗟讚嘆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佛土功德,大願救度眾生。
所以聖人在讚釋尊的頭一句就稱: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。
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無所不在,無處不現的,從沒有停止過救度我們。
在佛救度的一方,法是無盡的大悲,從沒有停止過。
只因為我們為煩惱業障所障礙,沒辦法感受到佛的悲心,佛的救度常在。
所以佛讚嘆那能夠領納佛所賜信心的行者為廣大勝解者,是人中芬陀利華。
淨土法門因阿彌陀佛大願,成就釋迦牟尼佛的應化開顯此無蓋的大悲。
釋尊於靈伽山附屬聖眾,龍樹菩薩將於南印度出興,弘揚此易行道生安樂國。
於《十住毘婆沙論》易行品中闡述淨土法門的殊勝,稱為易行道。
以遠行如果選擇走陸路,必須靠雙腳一步一腳印慢慢走很辛苦,
比喻修行聖道之法門,由守五戒保人身,修十善得天人身起。
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一路六度萬行,這是難行道。
難行有多重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此一難,修行難,退緣多,邪師惑眾。
一層一層往上修,時間不夠了,因為命的死魔來纏,下生不知能否繼續。
這中斷也是魔,很難斷的魔,這些都是難,故說是難行道。
淨土法門為依阿彌陀佛的願力,憑信佛所成就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。
佛的佛土及功德事業,都要靠自己去修行自己去建立,這是聖道門。
淨土門的話,這一切功德,阿彌陀佛早已經幫我們建立成就了。
我們只要信受佛的願力,就成就往生事業,一切佛之功德事業也已成就。
龍樹菩薩稱此法門為易行道,有如行船,坐在船上由船行走自然就到。
天親菩薩顯淨土為唯一之出處,故作論偈,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。
天親菩薩著《淨土論》開頭就啟請世尊加祐,使得能一心歸命無量壽佛。
菩薩依淨土經教,尊釋尊之勸導,依阿彌陀佛的願力,往生安樂剎土。
因此繼龍樹菩薩後,開出阿彌陀佛的橫超大誓願之海。
而這大誓願海乃由阿彌陀佛的本願所迴向施與眾生的。
賜與眾生回歸極樂淨土的一心,眾生領納佛的一心即得往生極樂淨土。
《改邪鈔》說:
『欲獲得彼心行者,以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之「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」
等之文為依憑,此外未聞。』
要獲得往生淨土的一心,就是獲得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所說的:
「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」
領納佛所成就的信心,乃至是一念之心都可以。
又《口傳鈔》說:
『然則真宗之肝要,以一念往生為淵源。願成就文言:
【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】』
這裡說「聞其名號」,而不是說稱其名號,或是念其名號。
《教行信證》信卷言:
『聞者聞佛願生起本末,無有疑心。是曰聞也。』
稱、念但用口,有時不用其心,但是聞者,必定用心,故用聞。
聞諸佛稱讚阿彌陀佛的本願生此之本末,對佛願的救度無有疑心,稱為聞。
故此聞是信心成就之重點,是聞信阿彌陀佛的本願,而蒙佛之救度。
此聞信縱使是一念,往生亦已成就,已成就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
行者終其一生,得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,捨命後即生報土,成佛在即。
這是淨土真宗之肝要,能否往生成佛,就是完全在此。
行者應於此無疑無慮的的信受,縱使身止諸苦,不應疑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