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無量壽經甄解》設問曰:

『問:今所聞可足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名號,何釋言聞本願本末耶。

 答:雖佛德足,亦聞此佛願力,諸佛光明威德所不能及,勝利益思自徹骨髓。

   南無本願力成就名體不二名號所任也,觀經中下品,臨終忽遇知識,

   佛教令說無量壽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極妙樂事。亦令說法藏因位四十八願生起。

   祖判契投佛意哉,文意亦釋曰聞本願名號也。信心歡喜信樂也。

   乃至一念十念也,至心回向願生彼國至心及欲生也。

   信一念為往生足,至心欲生為真相,乃至十念心口相應者,業成辦之相也。

   乃至一念尚未發語者,信心開發之初念也,即具攝取等大利。

   和尚云,稱念阿彌陀佛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。』

此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所感,稱名即能蒙大利益,故十方之佛讚。

釋尊亦是依阿彌陀佛之願力,宣揚讚歎阿彌陀佛之大願與其生起次第。

十方三世諸佛都具足涅槃之三德,法身德、般若德及解脫德。

所說法身德者,佛之本體,以常住不滅之法性身為其體故。

般若德者,般若譯為漢語為智慧,但不同於一般所說的智慧,

如果以一般所說的智慧來解釋,容易流於世智聰辨,這是學佛人的八難之一。

此般若是法身所成就,也因此般若能成就解脫之得,是如實之智,實相之智。

解脫德者,是遠離一切之繫縛,而成就大自在的解脫。

此三德都具有涅槃之常、樂、我、淨之四種德,故稱三德。

對此三德《涅槃經》說:

『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吾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,

 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,何等名為秘密之藏?

 猶如伊字三點,若並則不成伊,縱亦不成。

 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,若別亦不得成。

 我亦如是,解脫之法亦非涅槃,如來之身亦非涅槃,摩訶般若非涅槃,

 三法各異亦非涅槃。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,如世伊字。』

梵文的伊字是這麼寫:『∴』像品字,一點在上兩點在下,才成伊字。

這三點如果成一平行線,或是成一縱線,都不成伊字。

涅槃三德也是如此,法身德成就般若德,般若德成就解脫德,而證涅槃。

法身德不成就,無法成就般若德,般若德不成就,無法成就解脫德。

三者一而非三,又是三點並非一點,故是三而非一。

雖然說十方諸佛同證涅槃三德,同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。

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特別的殊勝,感昭十方三世之佛之共同讚揚稱歎。

故眾生當聽聞阿彌陀佛之大願,應當信受,而此信受當得大利,當即得往生。

故釋尊教無量壽佛國土之功德,說阿彌陀佛之大願,令眾生持名即得往生。

善導和尚在《觀經疏》對一心作如是的解釋:

『一心專念彌陀名號,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,念念不捨者,

 是名正定之業,順彼佛願故。』

故知此一心並非如天台等所解釋的,事一心、理一心等,只是專心一意。

假若自認其他的修行可成,就應一向專注該法,不應浪費時間於淨土法門。

若自認於他法不能成就,必須依佛之本願,必須仗佛之願力,才可出三界者。

應當一心一向專依阿彌陀佛之願力,不可分心於其他之法門,此為一心。

若是今天參禪,明天持戒,再來又要修三密相應,想不行再回頭於淨土。

此種之行人,就是非一心之行,縱使參禪得一心,在淨土還不是一心,應知。

而深信者:

『又深信者,仰願一切行者等,一心唯信佛語,不顧身命,決定依行。

 佛遣捨者即捨、佛遣行者即行、佛遣去處即去,

 是名隨順佛教、隨順佛意、是名隨順佛願,是名真佛弟子。』

佛願已經成就,因為誓願不成不取正覺之法藏比丘已經成佛。

故應信佛所說之語,當知,菩薩、阿羅漢等所言,仍得蒙佛之印可才可。

故一切依佛所說,佛遣捨即捨、行即行,佛遣我等往生之處,當是我等之歸所。

此是隨順佛之教,此是真信佛者,此為真深信佛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