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目前的社會,普遍的就是忙,每一個人都在忙,說不出的忙。

成年人為生活忙,忙到老了退休了還忙,不知道要如何排遣退休後的生活。

聽課學習如何退休,做一些以前沒有機會做的興趣等,把自己安排的非常充足。

年輕人也忙,功課忙,網路社群忙,電動忙,手機忙,就是忙。

這是在家人的忙,出家人也是忙,一大早就要起來服侍佛菩薩,上香做早課。

吃早齋還要先上供,再來就是要打掃環境,以便香客或信眾上門有禮貌。

有一批人要準備午餐,一批人接待信眾等,為信眾們開示解憂,傾聽他們的問題。

午齋供佛是很重要的,齋是過午不食叫齋,佛制未免擾民所以定日中一食。

午餐對有些認真的學佛者是很重要的,因為有些修行的他們持過午不食,或是持齋。

有的甚至只吃一餐中餐,沒有早晚餐,這在佛當時是為了避免太打信眾而設的。

有一次到一寺廟作客,那寺廟是標榜日中一食,所以中午那一餐很豐盛。

他們的餐廳是採自助式的,要吃多少自己取,沒有人會管你,菜沒了廚房會再上。

我就照著平常的吃法,拿了一些菜及飯,回座吃,但是不專心吃飯,

眼睛看見一女孩,瘦瘦的,但是他取的菜量比我多了一倍多,是整盤滿滿的。

這還不算,另一手還拿了一條一尺多的法式麵包,心理想他將如何吃完?

沒想到,他吃完後,又連續取了兩趟,分量和第一次完全相同,把我愣在那裏很久。

後來一想,他應該跟人家學日中一食,這一餐吃完了,就沒有了下一餐。

還得等到明天中午才可以再吃,現在不多吃一點怕會餓,所以盡量的吃。

修行是很重要,但是何謂修行,這一點更重要,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

上面講的那女孩,是在學人家,人家說日中一食,她也跟著要學著日中一食。

日中一食是頭陀行的一行,現在的人根本不可能作得到,沒辦法去效法。

修行是修正自己,別人可以作傍樣,不一定要完全學人家,不同的程度有時學不來。

硬要學,就如那位女孩,一餐吃人家兩三天的食量,可能會把身體弄壞,更麻煩。

福要廣要深,就要知道造福及培福,有時造福、培福不只是來世,可以是當世。

有一個故事,講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嘗君的故事:

春秋戰國時,貴族及士大夫都喜歡養食客,其中以齊國孟嘗君有名。

孟嘗君有一食客,名馮驩,就是歷史上,孟嘗君坐下有名的食客。

他最有名的言行就是:

『長鋏歸來兮,食無魚!』、『長鋏歸來兮,出無車!』等言。

孟嘗君因而驚為異人,因此更善待他,供他以上賓。

有一日主家者來告孟嘗君,家用不足,孟嘗君想說,在他的封地,貸出很多錢,

就要馮驩去幫他收,馮驩一到薛地,召來所有向孟嘗君借錢的人,請他們喝酒。

要他們把借據都取來以便核對,並暗中觀察所有的人,有錢的就約定償還日期。

那些沒錢的,生活困苦的,就當面告訴他,孟嘗君知道他們困苦,就不用償還。

並當著他們的面,將借據投入火中焚燒,要他們安心過活,不用操心。

百姓皆叩頭歡呼曰:「孟嘗君真吾父母也!」

就這樣,空著手回去,告知孟嘗君錢已收了,並且業已經幫他買了德了。

孟嘗君本來想用這些錢應急,但是債卷已經燒掉,也無可如何,就作罷。

秦王知道這件事,害怕他,如果為齊王所用,將不利於秦,就施反間計。

齊王受到反間,就罷去孟嘗君的相印,孟嘗君也因此返回封地薛地。

結果,薛地父老夾道歡迎,爭相現酒問好,至此孟嘗君才初嚐買德的甜果。

馮驩又告訴孟嘗君,還不止此,借我一車,我將會為你達成一切。

就先到齊國,告訴秦王利害關係,秦王因此派使者,以相位迎請孟嘗君。

馮驩又先行回到齊王前,告訴齊王,秦王將請孟嘗君為相,將會不利於齊。

齊王知道利害關係,趕快再請孟嘗君回來,再給予重任,使他留在齊國。

這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事,就是因為有孟嘗君的大肚量,才能有能人扶助。

假如不是孟嘗君的大肚量,能施恩於馮驩於前,不可能有馮驩買德於後。

而這施恩於前,當時的馮驩沒沒無聞,也不曾幫孟嘗君做任何之事。

就這樣的,馮驩要求,孟嘗君即給,這是真心的養士,真能得大福報。

現代的大富人、大公司也做興養士,請了一些有名有望,權高之士為顧問。

就如同孟嘗君的養士,不同的是,孟嘗君的食客,都是落寞的俊才,只因時運。

現在的顧問,被僱之人,都是為一方之權人,並不需有眼光有度量即能用。

雇用只是為了方便辦事,能得便宜好行事,如果沒有利益、利害關係不可能用。

其實這種的做法,只能說是花錢請人辦事,而且是錦上添花,完全是為利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