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
此明還相利他迴向。
生彼國已者,往相自利也。
還者還來生死界也,又佛性體本具大悲,生彼國已還歸本性,起同體大悲心,
故云還起大悲。
言迴入生死教化眾生者,具足應言教化眾生共向佛道。(論註云爾,以釋向言。)
十住毘婆沙云:教名教他以善法,化名遠離惡法。
問:今迴願心是往相自利,因何義便舉選相耶。
答:有解,此順論五念門,作願即自利,迴向即利他。今迴願心兼含二利,
迴向是利他,發願是自利。今乘迴向言釋利他還相,標及結共言迴向不言發願,
其意可見。依我祖意,一信心中自具往還二利迴向。愚禿鈔云:
就深信中二迴向者,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,故名迴向發願心。
二又言迴向者,生彼國已還起大悲,迴入生死,教化眾生亦名迴向。
原夫一名號中具足往還迴向。讚云:南無阿彌陀佛迴向恩德廣大不思議兮,
往相迴向利益迴入還相迴向。故信名號一信心中,具二迴向,是法天德。
莊嚴經偈云: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(示一信心),具來我剎中。
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。(往相自利妙果)示以大慈悲,利益諸群品。(還相利他妙用)
斯經雖非祖師所覽,而其文義的當若出乎一口耳。
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
選擇集(三心章終)云:此三心者,總而言之,通諸行法。別而言之,在往生行。
(要鈔三舊本言在念佛行)依之解此,文有二意。
一約諸行,謂此三心通定散行,若不具三心者,其行不成淨業。至具三心,
其所修業皆成淨業。(化土業因)故云三心既具無行不成也。
二約念佛,謂名號體圓具一切萬行功德,而不具他力迴向三心者,法體萬行不成己業。
若聞佛德號三心既具者,法體萬行全成己業。故經說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
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論判令滿足功德大寶海。然則無一行不成就滿足故,
云既具無行不成也。
願行既成者,願謂三心也,行即萬行也。
若不生下結成,可見。
又復此釋義顯法體願行,以遮別時意之錯解,何者。
經文唯說三心未說有行,而次直說具三心者必生彼國。此似攝論唯願無行別時意義。
又如中下品人臨終唯聞知識說彌陀依正德,尋即命終生彼。
下中品人臨終唯聞彌陀功德滅罪得生,此等眾生一毫不具出離行業,
唯聞而生亦似唯願別時意義。
恐愚人錯謂別時意,故今顯示法體願行。
言三心者,即南無也。(言南無者,即是歸命,亦是發願迴向之義。)
無行不成者,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也。
唯能抑投如來願力,佛即迴施法體願行,即德法體無漏願行,故說唯聞滅罪得生。
豈同唯願無行者耶。欲顯此義故設今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