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反省是一門很大的功課,是每一個人用嘴吧講得最好的功課。
自省的功夫不是人人能發揮的,所以世尊在世時教導出家眾,要行六和敬。
《三藏法數》依出法界次第,解釋六和敬說:
『六和敬者,和同愛敬也。此六者,通名和敬,
蓋外同他善謂之和,內自謙卑謂之敬,今稱僧為六和,蓋出於此。
一同戒和敬,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,知罪不可得,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理,
以方便善巧,同持戒品,無有乖諍,亦知眾生同此戒善,未來必得菩提大果,
是以敬之如佛,故名同戒和敬也。
二同見和敬,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,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,亦無所知見。
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見,以方便善巧,同一切知見,無有乖諍。
亦知眾生因此知見,必得種智圓明,是以敬之如佛,故名同見和敬也。
三同行和敬,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,而能了知無作無行,為欲安立眾生於實相正行,
以方便善巧,同修諸行,無有乖諍。亦知眾生同此諸行,漸積功德,
當成佛道,是以敬之如佛,故名同行和敬也。
四身慈和敬,謂比丘住平等大慈,以修其身,常與眾生一切樂事,無有乖諍。
亦知眾生悉有佛性,未來必得金剛之身,是以敬之如佛,故名身慈和敬也。
五口慈和敬,謂比丘住平等大慈,以修其口,常與眾生說一切法,令其得樂,
無有乖諍。亦知眾生悉有佛性,未來必得上上清淨口業,是以敬之如佛,
故名口慈和敬也。
六意慈和敬,謂比丘住平等大慈,以修其意,常知眾生諸根性欲,與眾生樂,
無有乖諍。亦知眾生悉有佛性,未來必得心如佛心,是以敬之如佛,
故名意慈和敬也。』
這六和敬也可以用為我們的修行,用來提升我們的知見,捨棄壞的低的知見。
當然無法去找六樣都相同的,找見和行相同的人,互相約定,互相檢討。
蓮如上人對於接受他人的建議或告誡的話,是如此的說:
『蓮如上人說:「即使有人因不實的消息來告誡你,你也要接受,不要反駁。
如果你反駁,他們以後就不會再跟你說了。你要真心接受別人的勸誡。
以此,有人和同朋約定好說,「如果我們的領解有錯,我們要互相指出來喔。」
故遇到這樣的情況時,一人就指出另一同朋的錯誤,但同朋卻反駁說:
「我雖然不認為有錯,不過既然有人指出有錯,那就就有錯吧。」
這樣的回答是不正確的,而是應該接受同朋的指正,即使所說非屬實。』
心量要大,要能容納人家的話,縱使他們說的和事實不符,也不用去辨,
我們不是在辦案,辦案要實事求是,因為有關他人的利益等,不可馬虎,
但是修行的事,在於成就自己,心量越大,成就就會越大,所以錯誤的指責,
不需要辨解,接納,有則改之,無則勉之,下次你看到我,我沒有你說的缺點。
我接納你的話,這樣的話,對你的建言、勸告就會增加,你改進的空今就更大。
你一有不服氣,要反駁,有的人不願意製造紛爭,就會不肯表示意見。
嘴吧講說請指正,但是反應是我沒錯,下次沒有人願意講你的錯。
出家人每個月的羯摩就是互相指正,先自我批評,在請人批評,就是要修正。
修行、修行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我們有時候自己看不見自己的過失,
經由別人的指點,可以輕易地之道自己的缺點在那裡,應該是很好的機會。
對於佛法的體會,佛恩的領納,有時候可以和同修討論,但是要志同道合的。
大家聽同樣的法,或是研讀相同的經典,大家一起把心得領悟拿出來討論。
雖然同時間一起聽法,或是研讀相同的經典,心得體會領悟會各有不同。
大家一起來討論,互相的檢討,會有很不錯的進步與體解,這是一種很好的行。
《御一代記聞書》有一段,蓮如上人對他的兒子們說的話:
『蓮如上人對幾個兒子說:「你們所有人,要四、五個人聚在一起法談,
因為對於佛法可能五個人就有五種不同的領解。
你們要一起好好法談,以確認沒有領解錯誤。」』
以前忙的時候,常常一邊開車一邊聽講經的帶子,一卷帶子常常會聽好多次。
但是常常會有新的、沒有聽過的,所以如果可行的話,找些同好一起討論。
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解,大家一起討論,互相切磋,會增加、提升知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