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者迴向發願心。乃至又迴向發願生者,
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,願作得生想,此心深信,由若金剛,
不為一切異見、異學、別解、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,
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,不得聞彼人語,即有進退,心生怯弱,
回顧落道,即失往生之大益也。
次解迴向發願心中,三者等者,亦牒經文。先釋此心有二種意,
自言迴向至願心也五行餘者,回因向果,今言乃至所略是也,是約自力,
故且除之。今之所引又迴向下至大益也,迴思向道,是約他力明證得義。
問曰:若有解行不同,邪雜人等,來相惑亂,或說種種疑難,
導不得往生。或云:汝等眾生,曠劫已來,及以今生,
身口意業,於一切凡聖身上,具造十惡、五逆、四重、謗法、
闡提、破戒、破見等罪,未能除盡,然此等之罪,
繫屬三界惡道,云何一生修福念佛,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,
永得證悟不退位也?
答曰:諸佛教行,數越塵沙,稟識機緣,隨情非一。
譬如世間人,眼可見可信者,如明能破闇,空能含有,
地能載養,水能生潤,火能成壞,如此等事,悉名待對之法。
即目可見,千差萬別,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,豈無種種益也。
隨出一門者,即出一煩惱門也。隨入一門者,
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。為(定也、用也、彼也、作也、是也、相也。)
此隨緣起行,各求解脫。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,障惑於我,
然我之所愛,即是我有緣之行,即非汝所求。汝之所愛,
即是汝有緣之行,亦非我所求,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,
必疾得解脫也。行者當知,若欲學解,從凡至聖,乃至佛果,
一切無礙,皆得學也。若欲學行者,必籍有緣之法,少用功勞,
多得益也。
問曰已下至得益也,是問答也。
問:今此問答與深心中所致問答有何別耶?
答:上約無有出離之緣之機言之,故就凡夫難生之義有其四重問答之釋;
今問一生修福念佛難消過現三業惡業,答明佛力不思議益。
上下問答差異在斯。
諸佛等者,先為對治疑者偏見,述於佛教有多門也。
譬如等者,是舉世間淺近事相,況彼佛力難思之益。
隨出等者,是明所治八萬四千塵勞門中,出其一門即能遂出餘煩惱門。
隨入等者,是明能治八萬四千解脫門中,入其一門即能遂入餘解脫門。
謂三毒中,若多貪人以無貪善治貪煩惱,然後自然治瞋與癡,
多瞋多癡又以無瞋無癡善根對治,而後又治其餘,例以應知。
若欲學解等者,明學可通初心究竟一切諸位。
若欲學行等者,明行須依有緣之法,有緣法者意在念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