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,華意是覺有情,也就是度眾生。

 經裏說:「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」

 經中說我應該滅度一切眾生,這是我們發的心,不但是有此心,而且要實踐要落實。

 「滅度一切眾生已」,眾生都滅度了,這個願已經成就了,可是怎麼樣呢?

 經中說:而是沒有一個眾生真實滅度了。

 這就很奇,要度一切眾生,而這些眾生已經得到了滅度,可是沒有一個眾生是真實滅度了。

 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達般若的菩薩度生的境界了。

 所有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

 徹底都滅度了,為什麼又說,沒有一個眾生真實滅度了呢?

 這就因為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時候,第一句話:

 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。」

 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啊。

 所以說,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啊。

 那麼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他現在成了佛,他只是恢復了本來而已。

 他不是得到什麼,變成什麼,製造成了什麼,變換了什麼。

 他不增不減,只是恢復他的本來。

 那麼你這個度生的人做了什麼貢獻?

 他只是恢復他的本來嘛。

 再者,一切眾生既然同具如來智慧德相,也即是同具如來的法身。

 我與一切眾生既是同此法身,本來同體,一體之中,誰能度?

 誰是所度?

 所以說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」。

 這也就是《金剛經》中重要的指示:三輪體空。

 內不見自己,外不見對方,中間不見所施之法、所施之物。

 外內與中間都無一物,稱為三輪體空。

 內是一方,外是一方,中間是一方,一般是內有我,外有人,中間有法有物,這三輪就不空。

 若是三輪體空,就是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,沒有一個我,我在做事。

 內若無我,外也就沒有人啊。

 還有什麼中間?

 一切都本空啊。

 所以本來無一物。

 再例如:我布施了一萬美金,我把錢給某先生了,若是三輪體空,內就不見我,外不見有某先生,中間不見這一萬美金。

 雖然不見能施與受施之人,中也不見這一萬美金,但是這件事情還是做了。

 這就叫三輪體空啊。

 這就是很殊勝的。

 這樣的布施就可以稱為布施波羅蜜,就可以到彼岸。

 一般是我有一萬美金給他了,老記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。

 我把一萬美金救濟了某個人,老記著他曾經得到我的一萬美金。

 你布施是布施了,他得了一萬塊錢,但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。

 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裏。並不是不布施,是要在布施時不住於相。

 有些人讀了《金剛經》之後,就一切都落於空。

 都是無為、無相、無我,都是無了,就跑到偏空的一邊去了。 

所以蕅益大師就寫了一篇《金剛經破空論》破這種偏見。

 所以終日度眾生,終日沒有度。

 終日度生終日無度。

 不是不度眾生,是度而無度,無度而度。

 我在度眾生,而沒有度眾生的相。

 我沒有度眾生的相,而終日終生都在度眾生。

 這樣度生與般若相契,就是波羅蜜。

 《金剛經》勸離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