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問曰。既言報者。報身常住永無生滅。

何故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槃時。此之一義若為通釋。

向來引證立唯報義。

其義已決,故云既言,若猶未決者,應言若言耳。

依吾祖意通釋此義,其常住者,是真報身,其現入滅者,是方便化身。

何以得知,彼經文說,阿彌陀佛入涅槃後,彼國眾生無覩見佛,

唯有一向專念彌陀得往生者,常見彌陀現在不滅。(樂集引經,其文如斯。)

其專念者生報土故,見佛常在,即真報佛。

修餘行者生化土,故見佛入滅,即化身佛。(安樂集下,諸行念佛相對,

以示見,滅見在其文明鏡。)

故真佛土具引今此入不入滅,問答文竟。

乃自解曰:夫按報者,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,故曰報也。

爾就願海有真有假,是以又就佛土有真有假。

此以常住為真報佛,以入滅者為化身耳。

答曰。入不入義者,唯是諸佛境界。

尚非三乘淺智所闚。豈況小凡輒能知也。

答釋之中,先推佛境。

入不入義者,入謂入滅也。不入謂佛身常存不滅也,餘文皆可解。

問:常不滅者可謂佛境界,為物現滅者,其當機所見,

  何言唯佛境界非三乘所窺耶。

答:樂集上釋,曰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,爾眾但見現滅之相,

  不知如來境界實義。(文言義不言相)其實義者,謂所現滅是法性滅,

  即滅而常,非情所執生滅之滅。(妙宗上曰,一生一滅無非中道,

  唯生唯住唯異唯滅。)此法性滅諸佛境界,十地菩薩能分證知,

  非三乘人(二乘及三賢位菩薩)所能測量。十住斷結經六云:

  『法生法滅,性不移轉,其是菩薩大士之道,非諸凡俗之所及也。』

今此釋義,以之可解。

雖然。必欲知者。敢引佛經以為明證。

何者。如大品經涅槃非化品中說云。

依教通中。

初三句標會通軌則。

謂,上件深義實非凡所知,雖爾求法志切必欲知者,

須引佛經為證決義,以餘人平章未了難信故。

何者二字徵起,如大下引其證。

非化品者,經題如化。

要鈔五曰,當品之中說涅槃理,初說非化。(不空之義)

後說如化(皆空之義)經從後題。

釋就初標,經釋兩題始終不違。(楷全同之)

問:二名之中今釋特取非化為題,有何由耶。

答:古來解,如化名不順報身入滅之義。謂,涅槃理是空如化,

  報身智體又空如化。(下經文說,一切種智即是化是。)

  二物俱同一空如化,則無能入所入可分,故如化名不順報身入涅槃(入滅)義。

  謂涅槃理本有非化,報智緣生,是空如化,爾如化報身應歸非化涅槃。

  (入滅之義)今欲明報身有入滅之義,是故特取非化為題。(傳通記云,

  若約非化報身應滅,他受用亦如化,應歸非化理。故若約如化,

  則不可論入滅之義,曰俱一空無能所。故楷定記云,今釋特取非化名者,

  順佛身無常涅槃常義,故六要鈔云,若約非化入滅不離,若約如化,

  無入滅義,其意同耳。)

議曰,報身入滅之義非今所要,至下當決,然則謂為之取非化名者,

 恐非無旨乎。今謂,如化順入滅義,非化之名順常住義,今欲明常住義故,

 取非化名,先辨如化名,順入滅義者,化謂變化無實義,

 初心菩薩或聞涅槃四德名相,心取其相分別計度,心中所現涅盆名相唯是影像,

 無其實體。如繩上蛇,佛欲破其涅槃影像著情故,說涅槃空如化。

 大論九十六云:有新發意菩薩,著是涅槃,因是著起諸煩惱,為斷是著故,

 說涅槃如化。

 彼化土眾生未證實相理,但認化身相好光明愛著分別,

 心中所現佛身相好尚是影像,無實如化,故化身佛示現入滅,

 豈非如化名順入滅義耶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