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對前卷首題(序分義)故名正宗分。

正宗中有定散兩門,今釋定善義,故題定善義。

若約顯說,息慮凝心觀想淨境名為定善。

觀之邪正乃至觀成得益等義即名為義。

定善之義,依主立稱,若約密意,寄定善觀顯念佛信。

定善觀法是能詮教,故說名眾譬,又名異方便。

所詮念佛是名為義。

楷定記釋此題義字通三重六義,非我祖所傳耳。

(正宗分,正陳所說名正宗分。正者真也。宗者尊也。

此經定散二善十六觀門,乃是一經所尊。王宮正說唯是而已。

一經所說序分、正宗、流通,序分及流通是為正宗分而設。

所謂序分,有如人之首、頭,五官分明具存。

正宗分如人之身體,身體內五臟六腑,應是完好無闕。

流通分如人之手足,人有手足,則能運行工作,所向不滯是也。

前面已經講完序分,從此已下,明本經之正宗,故題曰正宗分。

本卷名為正宗分定善義,而所說定善意者,玄義分曰:

『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,名為定善。三福九品名為散善。』

整部經是先講三福,屬於散善,再談十三觀,是應韋提希夫人之請,說無憂惱處。

雖然一部觀經,因韋提希夫人遇難,而求佛開說無憂惱處,佛因請而說。

但佛乃因眾生緣熟故說,經說:

『如來今者,為未來世一切眾生,為煩惱賊之所害者,說清淨業。』

後講九品,是佛無問自說,乃為當來一切為煩惱賊害的我們而說。

在此卷中,釋定善一門之義,故曰定善意。

所說之定,息慮凝心,謂之定。所謂思惟正受三昧者,有心也,不通散善。

但觀則通十六,若以定論,則只局於前十三觀。

善導大師以前諸師,以十六觀悉判為定善,以此之故,判下品十念猶是定力得生。

如《妙宗鈔》云:

『此雖造惡已曾修觀,故使臨終善有勸稱十念,定心則成,縱現世不修三昧,

     亦是定種今熟,故得往生,自非定善,孰至此乎。』

當知,觀名通定散,而前十三觀者,以修慧為體,而三輩觀者,以聞思為體。

然而聞思亦通定散,而此三輩行者,以散亂心,散聞思為體,故名三輩觀。

因知,三福九品惟是散善,非為定善。

今家善導大師不同意此說法,故開三福以為九品故,於玄義分說:

『向後三生想,名為散善。』

而於序分義說:『正觀即是定門。』

《玄義傳通記》於此云:

『祖師云,此經者便因答請開散善,故相從定觀,後三輩亦立觀名也。』

今家之講法,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,而開說十三觀,但依佛本意,意在惡機。

所說的惡機,就是我等為煩惱賊害,無法出離的苦惡之機,是為未來之眾生開。

故韋提希夫人所請為定善觀,但佛意要開講為三福九品之散善,

而因定善觀故,於此三輩九品仍立觀名,此所以於十三定觀後三輩仍用觀名。

相從名言其例非一,弘決九釋十乘觀云:

『次位下三(知次位能安忍無法愛)雖非觀法,並由觀力,故名十觀。』

三輩以散聞思二慧,觀知三輩生相,於相從定觀立名為觀,故亦名為觀。

故序分義云:正觀即是定門,更顯九章之益。

所說定善者,定即是善故,何以故,乃因定能滅除生死之罪,而修此定善,

觀成即能往生淨土,故此名為善也。

定者息慮凝心,因息慮凝心故,不起惡心,能不起惡心,又定則不造諸惡。

不起惡心,不造諸惡,故雖不名修十善業,而十善業自然成就。

定能滅諸惡之因緣,故能滅除生死之罪,佛令修定觀,說修成即得往生。

義者所以義,我們以章記為義,稱此為義。

章疏能詮定善一門所詮義,定善之義故名定善義。

一部觀經疏共有四卷,又稱四帖,此定善義在四卷中居第三,故曰卷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