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明次第,理實六通無定次第,今且言次第,有二:
若約修成次第,身通、宿命、天耳、天眼、他心、漏盡次第,如龍樹論說,
非今所用,略之。
二起化次第,《義章》云:直明起化次第,亦約佛說,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;
已見所在,須往攝化,次用身通;既到其所,不解其音,次用天耳;雖解其言,
不識其根,次用宿命,觀過去根性大小;雖識根性不知現,次用他心;雖知其心,
不知心中煩惱有無,次用漏盡,觀心中煩惱有無,為說對治,令證漏盡。次第如是。
(已上)
今六通願約起化次第,然彼國人天起化亦與此界不同,宗家云:三明六通皆具足,
憶我閻浮同行人。既生彼國,自證妙果得快樂,憶念我宿世同行人,欲同得此樂,
故以宿命通為初,先知自宿世事及有緣者;次以天眼見其住所,及彼苦樂事,
聞其苦樂等音,以他心通知其心所欲根性,知根性故,以神通往而化之,
使他漏盡,次第如是。
然《華嚴》分六通說十明:一宿命智明,二他心智明,餘四通各分為二,身通為二:
一名安住無畏神力智明,轉變自在,於十方界往來無礙,二名種種色身智明,
能現種種諸身差別。天眼分二:一天眼智明,於現色像照矚分明,
二盡未來際劫智明,了達未來死此生彼。天耳分二:一天耳智明,能聞遠聲差別。
漏盡分二:一如實智明,證法實性,能盡諸漏,二滅定智明,了知三乘滅盡之法。
(已上章十明門)
今經六通亦通十明,故說諸通明慧,然為凡經故以六通為言,
理實通明自在同《華嚴》。
問:何故起六通願耶?
解云:見有國土,雖外色相具足,內無實德,神通不具。或雖少具而不全,
故觸事致惑,二利有妨礙,故願言:國中人天,內外相應,外耀金色妙相,
內具六通德,普度十方也。上二願誓外身相,已下六通願內德具足,可知。
設我得佛,國中人天,不識宿命,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,
不取正覺。
初得名者,一名令遠識宿命願,(法位、玄一、義寂、憬興、靜照、澄憲)
二名宿命證明照了往事願,(智光、御廟)三名宿住能憶願。(真源)
今亦可名宿命智通願,以智為通體故,事謝於往目之為宿,往法相續名為命,
照知無壅名智通也。
次參考者,唐云:國中有情不得宿念,下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劫事者等。
漢本第五:有來生我國者,皆自推所從來生本末,所從來十億劫宿命,
不悉知念所從來生等。
吳本第二十二願云: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,皆智慧勇猛,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,
所作善惡,卻知無極,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之事等。
宋本第四願云:所有眾生,一切皆得宿命通,能善觀察百千俱胝那由他劫,
過去之事等。(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