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。

此引觀經證唯報義,引證來由,如前既辨。

言及與者,上三品中初二言與,無及之言,今依上下加及之字。

及與二字,各有所標,與字示報兼化之義。

謂如經說阿彌陀佛與千化佛,來迎此人。

彌陀兼化佛來迎,故名與。

所兼既化佛,其能兼定報,欲示此義,故說名與。

次下釋云報佛兼化共來,授手故名與。

是及字示來迎有傍正之義,字書及者傍及也。(如詩文言月及愛花,

及字表其所愛傍正。)

報佛來迎是正,化佛來迎是傍,欲示此義,故加及字。

如吉水師十問答,云念佛往生人,被報佛來迎,雜行人往生,必化佛來迎。

傍正可見,具如下辨。

如佛觀說光明相好及與化佛,及與二字與今相同。

一字一句,存沒有由,學者勿謂之鑿論焉。

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。故名為與。以此文證故知是報。

此釋經文顯唯報義。

然字有二義。

一承上及與。意謂經說阿彌陀佛,及與化佛,共來迎接。

 此明彌陀兼化佛來,然則所兼既是化佛,能兼彌陀定是唯報。

 故承上云然報身兼化,共來授手,故名為與。

二暗釋伏難,難曰報身常住報土,無去來相,故影疏云真身(合法報共稱真)

 寂靜,無迎接相,今說彌陀來至穢國迎接凡夫,豈是報身,今暗釋之。

 且縱云然,意謂通報,實如所難。(無來迎相)

 然而彌陀酬報別願,故其報身兼化共來,不可例通總報身作難。

上引大經證別報者,為遮這個疑難之備。

問:應身佛亦兼化佛,如釋迦本身現眾多化佛,亦謂所兼化,能兼是報乎。

答:上引同性經,證彌陀唯報者,為防這個忘難之備,唯報義既決,何例應身耶。

問:今文云報兼化來,前文何言報非化耶。

答:前揀非八相應化,今明報身所具化耳。

問:法事讚上云,一座無移亦不動,乃至,十方凡聖專心向,分身遣化往相迎。

  般舟讚云,一座華臺未曾動,此等諸文,竝示報身無去來相,

  其來迎者唯是化身,今說報身來迎,相違當云何會。

答:一解曰,約所證理,以言元來不動無來,約能證身說報佛來。

  各舉一邊非相違耳。(不來迎問答二云,實西方示現佛,而約其所證妙理,

  周徧法界,以論不動來去耳。)雖有此義,恐猶未了。

  既言坐華臺無移亦不動,此約能證身,何謂約理耶,況為能所事理隔別,

  似失一體之圓旨哉,今謂不動者,約佛自果報,如禮讚言彌陀身心遍法界。

  依正不二,共徧法界,雖說名周徧,而偏無能所。(不同燈光,能徧室中。)

  何以故,法界即佛身土故。(國土身,虛空身,眾生身,如偈記。)

  豈有去彼別來此處,約此自果報,名不動不來。又所謂一坐華臺不動者,

  豈如木畫像坐不動之謂,如北本涅槃經四說如來出於無量煩惱,

  入于涅槃安樂之處,遊諸覺華歡娛受樂。法界所遊處,即佛覺華座,

  豈有動座更到別處。故云一坐華臺無移亦不動耳。佛身雖本周徧法界,

  而眾生障重未曾得感見,但約臨終障盡,方見周遍佛身,顯現其前。

  以說報佛來迎行人,不動約佛自果報,來迎約眾生感見。

  例如華嚴說爾時世尊不起樹下。(人土道樹)昇須彌頂。(忉利天上)

  佛身本徧在樹下忉利中。約人眾所見,說佛坐樹下,就天見徧彼佛。

  說佛昇須彌頂,舍那報身,本徧此彼,無去來相,故云不起。

  探玄記五作八義釋,其第二云:此坐樹王下之佛身,本來遍在彼忉利等。

  故不待起,今欲用此忉利門中之佛,故曰昇也。

問:唯報佛獨來可足,兼化來者有何由也。

答:示來迎儀相嚴重。(報兼化及諸菩薩等,乃是主伴莊嚴儀相。)

  例如讚言無礙光佛之光,(報佛)有無數阿彌陀。化佛各皆共,護真實信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