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佛教自力行人修定、散善,修三福,做為往生之因行。

但是確在同經中說,阿彌陀佛只攝取念佛眾生,而且是攝取不捨。

是攝取不捨具信心的念佛行者,這才是佛的本願。

第十八願是佛發願度眾生的本懷,是本願。

這十八願的願名,《教行信證》信卷云:

『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,斯大願名選擇本願,亦名本願三心之願,

 復名至心信樂之願,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。』

這裡談到五種名,念佛往生願、選擇本願、本願三心願、至心信樂願及往相信心願。

這五種名的前兩種是依照法然上人所立而立名,後三名為親鸞聖人所獨創。

後三名中前兩名是依因願來立名,最後一願乃依成就文而立名。

《無量壽經甄解》說:

『本願三心者約法體則建三信願,法體成願作度眾之迴向故開為三心也。

 至心信樂之願者,報土真因唯真實信樂故就正因立名,合三為二也。

 往相信心者,合三為一心,依願成文故。行者所發信心非從機所發,

 如來至心所回向故,名往相信心,即對往相正業立此名可知。』

佛方為度眾生故,知道當來之世,五濁惡世時,眾生是無法修三心的。

無法修三心,就無法滿足往生的條件,那救度一切眾生的願成空願。

故佛為滿足眾生往生之條件,於兆載永劫的時間修功德,成就願行。

建立了至心、信樂、願生的三信心,迴施給眾生,做為眾生往生之信心。

但是若光是以念佛為往生因,則恐怕流於自力心行,故特別別立信心為願名。

成立信、行,而在分信、行之同時有不分的深意。

以行的第十七願和信心的第十八願,雖信、行不分而分為兩願。

第十七願願文:

『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,無量諸佛,不悉咨嗟稱我名者,不取正覺。』

行則勵於佛方,以十方世界諸佛弘揚阿彌陀佛之名,做為誓願。

成就十方世界諸佛讚嘆阿彌陀佛之功德,廣為弘揚阿彌陀佛之弘願。

把至心、信樂、願生的三信心,迴向給眾生,由三合為一稱信心。

故,法然上人回答解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文說:

『唯知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,則自然具足三心;

 為顯此理,略而不釋也。』

重點是要信知,這信字非常重要,一切的智慧及功德都由信字來。

所以《華嚴經》說:『信為道源功德母』

就是一個「信」字,往生與否重點在信字,信佛的本願。

在於信知,只要稱念佛名,則即得往生,因已具足三心故。

在於稱念的同時,其心已堅信,其已必得往生,故稱名只是顯於口業。

當信知佛願的救度,於我無虞而堅信之同時,佛心已滿於眾生之心。

只要信知是佛的救度,則不管是三信或是信心,皆知是佛本願力的作用。

故《無量壽經甄解》說:

『信知至心信樂其言雖異其意惟一。

 何以故,三心已疑蓋無雜故真實一心是名金剛真心。

 金剛真心是名真實信心,真實信心必具名號。

 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也。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。

 又言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。』

至心、信樂、願生三心是方便說,其實就是只要信心,信佛願的心。

如同三歸依,佛說只是歸依佛,一歸依。

因為歸依佛就歸依佛所說的法,僧寶就在其中。

重點在信心,信佛本願的心,信入佛的本願,即得蒙佛所賜的金剛信心。

對於三心或信心無疑無慮的信入,即蒙佛的攝取不捨,即得往生。

對一個凡夫人,還在娑婆,煩惱還是具足,能如此無疑無慮,難保沒有佛的加持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