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菩薩眾有四:一標位號,二列高名,三歎高德,四總結歎(如是之等)。
初標:
又與大乘眾菩薩俱.
淨影云:又者,復重之辭,前列聲聞,更明菩薩云又也,與義同前,
佛兼彼故云與也。(文)
今謂:又者眾之別,與前聲聞眾別,故云又也。
大乘眾菩薩者,以法別人。唐譯對前小眾故云摩訶薩,則義意相同。
大乘者,梵摩訶衍那,此云大乘,大者,當體為目,包含為義;
乘者,就喻為稱,運載為功,法喻合舉。(《起信義記》)
《雜集論》等明七大性如常。《大集經》第六(廿一):此乘廣大故言大,
於諸眾生無罣礙故言大,一切智善根之根本故言大,無煩惱等黑暗故言大,
所具光明無所不遍故言大,周遍而眼目故言大,本性清淨而無穢故云大,
斷諸煩惱一切習氣故言大。(取意)可准解。
《渧記》引《稱讚大乘功德經》(玄奘譯)如來分別解說大乘名所目諸義云云。
今按:上小弟子尚非常途,故云一切大聖等,況此中大乘豈可通方乎?
是知大乘者一乘,一乘者無有二乘(聲聞或菩薩)、三乘(更加聖道),
二乘、三乘者為入一乘,一乘者第一義乘,唯是誓願一佛乘也,應知。
菩薩者,具云菩提薩埵、摩訶薩埵,今從略耳。
《探玄記》二(廿九)依《佛地論》等總有三釋:
一菩提是所求佛果,薩埵是所化眾生,即悲智所緣之境,從境立名,故名菩薩。
二菩提是所求果,薩埵是能求之人,能所合目,故名菩薩。
三薩埵此云勇猛,謂於大菩提勇猛求,故名菩薩。
《智度論》同後二義。《論注》釋依《大論》云云。
摩訶云大,《佛地論》三(十六):諸菩薩有三大事名摩訶薩,
一者數大,以無量故。二者德大,謂住大乘、遊大乘等。
三者業大,謂息眾生諸苦惱故,利樂有情是菩薩業。(文)
《聖文天子所問經》:文殊支利以何因緣名菩薩?
答曰:天子于菩提分法,住持入故名菩薩,三十四種道品,菩薩萬行,
菩薩修習萬行,證入一如際故名菩薩。
又復問曰:文殊支利以何因緣名摩訶薩?
答曰:天子入大乘故,滿大智故名摩訶薩。(文)
入大乘者謂佛所住,《法華》言佛自住大乘故。
下經說「究竟一乘至於彼岸」是也。
入大乘是所證境,滿大智是能證智,能所相應,能安住佛境界名摩訶薩,
此義符順此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