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自東漢明帝正式東傳到東土漢地,已經超過一千多年。
這之間一直有大量的佛經傳入漢地,也大量的翻譯成漢文廣為流傳。
佛經的翻譯,由最早的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二位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入漢開始。
最早翻譯的,第一本佛經是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,做最初步的介紹佛法。
在這佛經流入中土漢地,廣為翻譯的同時,檢視各朝所翻譯的經典。
我們發現翻譯次數最多的經典應屬《無量壽經》翻譯了最多次。
從最早後漢支婁迦讖譯的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起,
到宋代三藏法師法賢譯的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止,
陸陸續續共有十二次的翻譯,現在留存的譯本有五本。
由翻譯的次數及翻譯的頻繁來看,我們可以有一些的解讀:
首先,淨土法門在印度受到極大的重視,當時在印度是廣為流傳的一部經典。
再次,各個三藏譯師都很重視淨土法門,都認為有必要流通此經典。
最重要的是,這是佛的願力所成就的,故感昭各譯師弘傳此經。
淨土法門也因佛的願力,歷代各宗於弘揚其宗外也大力弘傳淨土法門。
所以在漢地有這樣的說法:家家觀世音,人人阿彌陀佛。
每個家庭的正廳都供奉著觀世音,每個家庭都拜觀世音菩薩。
求子拜觀音,不平安拜觀音,生病了有困難也都拜觀世音菩薩。
但是人人見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一緊張叫出來的也是阿彌陀佛。
就如同藏地的人稱唸六字大明咒,連牙牙學語的小孩也會唸六字大明咒。
早期的漢地人們是人人口稱阿彌陀佛,信不信淨土法門都會念。
在各宗祖師等的大力宣導及弘揚下,應該有很多的往生實例。
但是,念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。
是有該檢討問題所在,是什麼原因使然,應該把問題的找出來。
先了解佛要度眾生所發的願是如何,有三個願專談度眾生的。
第十八願:
『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。
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』
本願,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意,稱為念佛往生願,上取一形,下至一念。
《往生禮讚》云:
『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;若以願行來收,非無因緣。
然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,攝化十方,但使信心求念;
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、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。
是故釋迦,及以諸佛,勸向西方,為別異耳。
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。』
意思就是說,眾生稱念必得往生,乃因佛的願力攝受故。
這裡所說的稱念,是具信心的稱念,必須是信心求念。
所以《觀無量壽經》說:
『無量壽佛,有八萬四千相;
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
一一好中,復八萬四千光明;
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』
本經文出在第九觀,真身觀,是觀佛的身相好光明。
佛身相、好及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唯獨攝取念佛眾生,而且是攝取不捨。
讓修諸功德的修行人看到,佛只攝取不捨念佛眾生。
《觀無量壽經》是因韋提希夫人蒙佛力故,請說往生西方之法。
佛告訴韋提希夫人,要往生,要修三福,並修觀等。
並告知如此修三福之因,則成往生之行,可分別為三輩共九品。
但是,並不是佛攝取不捨的對向,佛攝取不捨的是念佛眾生。
這點必須要特別的重視,為什麼會是如此,佛是要我們看的是什麼?
是選取!是選捨!很清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