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處至少有二種見解潛在著:
其一、釋尊不是偶然出現來世間,又隨己意去說彌陀的本願,
其實是暗示著「隨順彌陀願力」之必然表現。
彌陀的第十七願立誓由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來褒讚其名號——救度的聖號。
因這誓願已成就,所以華光出佛示現在一切世界去宣說這聖號;
而大聖釋尊是其華光出佛中的一佛,是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中的一佛,
既是無量壽佛中的佛,即一佛統括在一切佛之中;
被統括在一切佛之中的一佛即表示負有宣說名號、流布願海的先天使命。
因此將釋尊一佛釋做諸佛,即以一切諸佛而釋的所在,
就是表示與十方無量諸佛同現於第十七願的誓約。
(楞伽經云:十方諸剎土,眾生菩薩中,
所有法報身,化身及變化,皆從無量壽,極樂界中出。)
其二、即表示釋迦一佛與一切三世諸佛所證平等,
且又表示著宗教真理的普遍性。
另一方面,或有對比著《法華經》的五佛開顯之處,
就是說《法華經》真實的妙法是由三世諸佛(三佛)與十方諸佛(一佛)
與釋迦牟尼佛(一佛)共五佛來開顯的意思;
對比於此,則《大無量壽經》當不止於釋迦佛一佛的獨自性,
可說是光闡三世十方諸佛的普遍性。
這樣來表示一佛即一切佛,一切佛即一佛,是一多自在、廣略相入的關係,
所以才將如來解釋做諸佛的,這樣大聖釋尊與三世十方諸佛之關係即可以領會。
其次欲斷定釋迦一代之教說,但為欲說彌陀的本願之時,
當要指出釋迦與彌陀之關係:
(一)二尊對立。
(二)二尊的統攝。
(三)二尊的分化。
二尊的對立是什麼呢?
就是對彌陀如來與大聖釋迦,若以個個的對立去觀察時,則二尊所說各別,
就是釋迦之教是聖道教,彌陀之教是淨土教,這樣顯然分別著二尊二教。
在此教門之別,則淨土真宗是仰信勝過釋迦教化的彌陀本願之宗教。
淨土真宗是釋迦所說的宗教外之宗教,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法門。
因此淨土真宗被人稱做「門餘之大道」。
雖超越釋迦教,然而亦是以釋迦教做背景而信仰著彌陀佛教說的。
《正像末和讚》說:
「釋迦如來之隱滅 已經二千有餘年
正像二時是已終 如來遺弟當悲泣。」
「釋迦教法雖尚在 無有有情可修故
真實修行得悟者 說於末法無一人。」
「於正像末之三時 已弘彌陀之本願
像季末法之此世 諸善隱入於龍宮。」
凡一切佛經可說如大聖釋尊的自畫像。
《華嚴經》是表示釋尊的內證。
《阿含經》是表示釋尊的言行。
《法華經》是表示其久遠的面目。
《涅槃經》是宣說其法身之不滅。
而不得不捨其聖道的真宗,同時超越釋迦教而歸入貫徹正像末三時之彌陀的本願;
因此親鸞聖人對此釋迦與彌陀二尊二教的對立,斷行著取捨而敬信彌陀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