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云:
彌陀身色如金山,相好光明照十方,
唯有念佛蒙光攝,當知本願最為強。
十方如來舒舌證,專稱名號至西方,
到彼華臺聞妙法,十地願行自然彰。
次同日中真身觀讚。
唯有等者,問:經文只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,無遮餘言,何云唯耶?
答:次下句云本願為強,可知此云唯有之義,如來本發深重願時,
選捨諸行不為本願,選取念佛獨為本願。因位本願既遮諸行,
正覺心光利益何違,所捨行故不照餘行,所取行故唯攝念佛,
彼此行人攝不應知。故於此讚出三經說,初二句總標,當觀說,
『唯有』一句別就當觀示攝取益限在念佛。
當知等者,明《大經》意;十方等者,依《小經》意;專稱等者,
別指《小經》,總明三經名號為宗。
十地等者,是明眾生本有具德至法性土方可顯現,是顯十地究竟之德,
更非本無今有之德。若依酬因感果之理論其自力修入之義,可云成歟,
不可云彰,又不可云自然而已。
又云:
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,彼佛心光,常照是人,攝護不捨,
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,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。(已上)
次文,《觀念法門》釋也。此文同依真身觀意,上文云唯,此釋云但,
雜業行者不蒙照攝,念佛行人獨得光攝,深解經意,解釋分明。
言心光者,此非光分身相、心想,其體各別,只就義門宜得其意。
以佛慈悲攝受之心所照觸光名之心光,是念佛行相應佛心,
其佛心者慈悲為體,是以經云:佛心者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攝諸眾生。
(已上)是故照觸稱名行人之大悲光得心稱耳。
准之私案:觀佛三昧所觀所見之光明等可預身光之名者耶。
又云:言心歡喜得忍者,此明阿彌陀佛國,清淨光明,
忽現眼前,何勝踴躍,因茲喜故,即得無生之忍,亦名喜忍,
亦名悟忍,亦名信忍。此乃玄談,未標得處,欲令夫人等,
悕心此益,勇猛專精,心想見時,方應悟忍,此多是十信中忍,
非解行已上忍也。
次所引文〈序分義〉中示觀緣釋。
言心等者,約觀成相,但雖外標觀門之益,內顯念佛所得之益。
所以知者,云清淨業,先約懺悔,雖釋清淨,後就念佛滅罪之義,
釋清淨義,則彼文云:依下觀門,專心念佛,注想西方,念念罪除,
故清淨也。(已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