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第五帖第十三通云:
「然故,對於一念信托彌陀之眾生,施與無上大利之功德,言發願迴向也。」
言無上大利者,即是阿彌陀佛覺體之功德,而此覺體之功德為眾生未來成佛之因行。
於一念之處,成為眾生所有故,以此義就發願迴向而示也。
如前已言「即是其行」者是迴向之物體故。
以其行攝入發願迴向而望於機,此就發願迴向明法之方也。
攝取不捨者。
第三帖第六通云:
「然者拋去雜行雜善,專修專念,信托彌陀如來,發起仰救「歸命」之一念時。
佛即放遍照之光明攝受行者,此意即「阿彌陀佛」四字之意也。
又「發願迴向」之意也。」
又第四帖第十四通云:
「言發願迴向者,以信托之眾生攝受而救度之意,此即
阿彌陀佛四字之意也。乃至
南無二字者,眾生信托於彌陀之機力。
阿彌陀佛之四字者,救度信托眾生之法方故。
此即言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意也。」
此等之指示者,以「發願迴向」與「即是其行」同為光明攝取而示也。
又,第三帖第二通,但就阿彌陀佛之四字釋攝取云:
「阿彌陀佛之四字,有何意而言者。
如今以一心信托彌陀無疑心之眾生,必定從彌陀之身上放出光明照攝護持。
而一旦壽盡,即送彼極樂淨土之意,言
阿彌陀佛四字之意也。」
又,第三帖第八通,但就發願迴向,示攝取之意云:
「然故,以 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。
善導釋云:言南無者即是歸命,亦是發願迴向之義。
乃至, 有此意故。
南無二字者歸命之意,亦發願迴向之意,此之謂故。
以稱南無而歸命之眾生,必定攝取不捨,故言
南無阿彌陀佛也。」
如此,以「發願迴向」與「即是其行」,或通合為一,或隨各別。
其所明之方式雖有差別,以攝取不捨之釋者是同一也。
然故,阿彌陀佛之四字者。
有以其「覺體之功德」迴施於信托之眾生,及
「覺體」以信托之眾生「攝取於光明中」之意義二途也。
言「迴向」、言「其行」,窺是佛以自體之功德迴施眾生者雖易於了解。
以此為光明攝取者似有難解之處,不但如此,望於南無之機,以阿彌陀佛為救度之法。
而其救度者即是攝取不捨之意,於六字釋之其行釋做攝取不捨之意。
此意甚難了解故當深思之也。
於善導大師之《往生禮讚》,合採《觀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釋彌陀之名云:
「照十方國無所障礙,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佛。」
(照十方國無所障礙,出自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就是所稱的小經,
經文:『舍利弗,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,是故號為阿彌陀。』
攝取不捨出於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定善觀的第九觀真身觀,就是所稱的觀經,
經文:『無量壽佛,有八萬四千相。一一相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
一一好,復有八萬四千光明。一一光明,徧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