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在世教授四十二劫,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有大國主名世饒王,聞佛說法,歡喜開解,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棄國捐王,行作沙門,號曰法藏。」
那時世間自在王佛(如來)正在住世說法。
當時有一大國王名號世饒王,他治理國家國富民安,人民富足安康。
他聽見佛說法,就因開解佛義而非常歡喜。
於是,國王發起無上菩提心,並棄國捐王,出家作沙門。
作了沙門後,取法號為「法藏」。
我們常稱的這位「法藏比丘」就是阿彌陀佛。
在世間王佛那裏發了心,出家了以後,他便
「修菩薩道,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;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。……發廣大願 。」
他的修行超於世間,一切都是第一。
他就發起了大願,就願自己完全學習佛。
願得到佛的智慧、佛的戒定、佛的清淨……總之,能跟佛一樣去救度一切眾生。
「我發無上,正覺之心,願佛為我,廣宣經法。所當修行,攝取佛國,清淨莊嚴,無量妙土。令我於世,速成正覺,拔諸生死,勤苦之本。」
一旦自己證得無上智慧,如佛一樣的清淨,如佛一樣的普度眾生。
就願自己有一個廣大的處所,就像杜甫的詩中所言:
「願得廣廈千萬間」一樣,當然,法藏的這個願要比得廣廈千萬間大得多!
他願有一個極樂世界,殊勝的國土,讓輪迴於六道諸趣的眾生。
不僅僅是含識(思想意識)上得歡顏,而且還要讓六趣中的一切處於苦惱中的眾生,都到我這裏來。
都生我佛剎,受到無上的安樂,清淨修行,最終成佛。
這個願就是後面所講到的「四十八大願」。
用現代話講,不過是「四十八願」的一個總原則。
於是世間王佛(如來)就把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,種種的佛國。
其中有的純粹是淨土,有的就像咱們這個娑婆世界差不多,也有的就是汙土。
因為只有三惡道,所有的國土都給法藏比丘看。
那就需要很長時間了,經過了千億歲,後來法藏比丘集這「四十八願」用了五個小劫的時間,經歷了千億歲。
之後他又到佛前向佛說,說什麼呢?
用現代的話講就是:通過這五小劫的時間的觀看與總結,我的願已經具體化了。
所謂具體化的願,就是下面所要講的「四十八願」。
我們都知道有「四十八願」,在沒講之前,我想談一個問題:
我剛從南方回來的時候,正趕上抗戰日本人投降,那時,就聽到有一些老居士們講:
「有個夏某人,他怎麼把這佛的四十八願改成了二十四願了?」
對此,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經全集本(夏會本)的序中講到了這個問題。
大家對這個問題有大的誤解,其中有兩點錯解:
一、夏(蓮居)老並沒有放棄「四十八願」而改成「二十四願」。
其實早有古人就有放棄「四十八願」而改成「二十四願」的。
為什麼呢?
因為這部經有五種譯本,其中兩種譯本是「四十八願」;
另有一種譯本是「三十六願」;另還有兩種譯本是「二十四願」。
此外,有一部《後出阿彌陀佛偈經》也是「二十四願」。
因此,說有「二十四願」的經本共有三種。
對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,所以一聽說「二十四願」就認為是荒謬的。
而不知道「二十四願」出現於多種譯本中。
「四十八願」只出現於魏譯本和唐譯本中。
宋譯本是「三十六願」。
所以,在不研究不考證的情況下,有些人說話沒有根據,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。
你沒有發言權而發言,那就要犯錯誤了。
所以,對「二十四願」大有疑議的人犯的就是這個錯誤!
六種譯本中,三本是「二十四願」;二種是「四十八願」;一種是「三十六願」。
再會集時如何來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