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「五位進修,不無趣向」。
五位是哪五位?
十住、十行、十向、十地,等覺菩薩。
到了等覺之後,再進一步就是佛,所以有五位。
進修,從初住到十住,是一位,行、向、地同此。
從行、向、地、等覺,不是沒有趣向,是向佛的位,有所增進。
這用我們眾生的頭腦就懂不了。
他已經同於怫,他還要長、要進步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
有執著,只許那樣,不許這樣,就矛盾了。
只許平等,不許有差別,這就矛盾。
只許差別,不許平等,也就矛盾了。
差別中有平等,平等中有差別,就不矛盾了。
一個佛知見,一個眾生知見。
我們要學佛,從恭敬開始,拜佛,上供等等,這是極初的開始。
「依教奉行」才是真恭敬。
最後,就是要把我們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,就成功了。
所以,沒有達到妙覺以前,妙覺就是佛了,不是沒有往上升的變化。
所以「階次宛然」。
每階都是十個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向、十地、四十個。
等覺又一個,四十一品無明,還有一品無明,最後把這一品破了,就成佛了。
「宛然」啦。
底下再引華嚴的話,「十地始終」。
十地的菩薩從初地到十地,他一念時間之內。
他所見的佛,有的只見多少百佛,有的只見多少千佛。
乃至到了十地,見百千億那由他佛,百千個億的那由他佛。
「那由他」即億,億在中國代表過不同的數,有的時候當十萬講,有的時候當百萬講,有的時候當千萬講,有的時候當萬萬講,目前這就當萬萬講。
十地能見百千個億億佛,這個數位大得無邊了。
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樣,要大得多。
所見的佛土,也「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」。
國土也有廣、有殊勝、有微妙、有不可思議種種的情形。
見得佛越多的水平,所見的佛土越殊勝、越廣大。
不一樣啊!
所以初住,還不到初地,就同於佛了。
初地到十地所見的境界有這麼大的差別。
所以,就是說,上根利智雖然有所悟,還要知道這裏頭很有差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