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若爾,上不悉知無邊劫事,下至不知無數劫事,何為從多向少之義?

壽命之願亦應云:上從無量,下至百千億無數量,此多為上,少為下,故招此難。

今不然,近為上,遠為下,故從一劫二劫近下至百千億無邊劫,

故亦不違從上向下之義,壽命之願可準知之。

此義意順諸經論,說宿命通多從近至遠之義也。

上來三義各據一義,此願亦唯真非假,化土往生既說其胎生者皆無智慧,

何得宿命智乎?可知。

第六‧天眼智通願

設我得佛,國中人天,不得天眼,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,

不取正覺。

初得名者,一名令天眼徹視願,(義寂)二名天眼證明偏見諸方願。(良源)

今名天眼智通願。釋名如《影章》。

《大論》二(二十一):問曰:神通、明有何等異?

答曰:直知過去宿命事,是名通,知過去因緣行業,是名明;直知死此生彼,

是名通,知因緣行業,是名明;直盡結使,不知更生不生,是名通,若知漏盡,

更不復生,是名明。是三明大阿羅漢、辟支佛所得。(文)

淨影云:通共凡,明共二乘,達唯佛,小乘智淺,故說唯三,佛菩薩通明自在,

故說十通、十明,(《華嚴》)不說唯三。由此思之,今此中誓意通明不別說,

通明難思,相攝無礙,故不別說。吳譯宿命通願(二十二)云:知宿命所作善惡,

是通明合說。釋言三明六通者,且準《觀經》耳。今此天眼非通途。

下經說五眼具足,即此願所成,何同通途乎?思之。

問:何故鼻舌身根不立通耶?

《淨影章》引《華嚴》、《斷結》二經竟,釋言:六通三乘共法,

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,為之不立。若於大乘不共法中,諸佛菩薩六根互用,

一一根中具一切用,說通無過云云。準此思之。

下說道樹,明六根益,此義定有,今因順餘方耳。

次參考者,漢、唐同魏譯說,吳譯第十七天眼、天耳、神足三合成。

《渧記》云:吳譯第二十二願合宿命、天眼、且合天耳。(已上)《悲華》亦同。

宋譯第五願云:一切皆得清淨天眼,能見百千俱胝那由他世界麁細色相等。(文)

今按:吳譯十七願言:令我洞觀徹聽,飛行十倍,勝諸佛者。誓佛神通超於諸佛,

非誓菩薩天眼等。

其二十二願云: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,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者。

此乃誓菩薩天眼、天耳,合宿命通,故《渧記》為正也。

次願意者,見或國土,肉眼昧劣,不見一紙之外,但緣目前,思從于此。

(此澄憲語也。《俱舍》肉眼被障,細遠故不見)不見地獄重苦,勤修無勇;

不見淨土勝樂,欣求念淡。(澄憲云:悲哉!不見地獄、餓鬼之苦果,

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,厭離心緩,報謝思怠。龍樹說地獄苦云:若見圖繪,聞他言,

如是知時以難忍云云。面見彼苦報,誰深信不恐乎!又經(《心地》)云:

男女非聖無神通,不見輪回難可報云云。孝子面見父母苦果者,甯甘哺安席,

上求下化之要,厭苦報德之道,其唯在天眼照視者歟。(已上)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