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耽皮膚粉紅,不知革囊臭穢,徒呼死灰魒煙,無照幽冥途,況名山靈蹤,
虛恨絕目之濱,知識良友,鎮懷望河之思。(靜照云:諸眾生不見麁色迷遠近,
不見細色而失因果,只悲北芒烟早滅,不見中陰魂獨逝。)是故願言:我國人天,
生得天眼,坐見十方嘉會,明照六趣昇沈,如明鏡無心,妍媸自鑒。(已上《會疏》)
此言實快哉!今思此。
《渧記》云:如《會疏》等,言願興由,約滅惡生善,厭苦欣淨,若爾,
則非真土所得之益而已。今正約真土所得者,或有淨土,其土聖眾,雖有天眼,
或見二千世界,或見三千世界,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;
或有淨土,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,不能圓具五眼,是以殊興此願而已。
故願成就文云:肉眼清徹,靡不分了,天眼通達,無量無限等。
得一天眼,則圓得五眼,是以能見塵數佛國,明照眾生死此生彼,濟生利物,
常作佛事,是此願勝益也云云。
此評好矣,亦具二:約自證,供養諸佛等;約起化者,為濟度利生也。如理可知。
後釋文者,下至不見等者,天眼通亦名生死智通,釋名如上。
天眼所見有二:一見現在色像,二因現所見,尋見未來死此生彼。
今百千億等亦含此二,就現境,龍樹云:二乘中,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為通境,
若作意者見二千國土;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,作意者三千;緣覺小者不作意二千,
作意三千;其大者作意不作意,皆見三千大千世界事;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。
《義章》廿本(三十八)說十不同,可見。
今此中意者,不問作意不作意,見百千億世界事,及見未來死此生彼,如因緣業行。
下至不見等,準上三義可知。
第七‧天耳通願
設我得佛,國中人天,不得天耳,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,
不悉受持者,不取正覺。
初得名者,一名天耳洞聽,(義寂,諸師同之)二名天耳遠聞諸佛法音。(良源)
今名天耳智通願。釋名如《義章》。
次參考者,唐譯云:國中有情,不獲天耳,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饍那外,
佛說法者。漢譯第九不悉徹聽者。吳譯二十二願合說云皆洞觀徹知十方等。
宋譯缺之,《悲華》第六願。
次願意者,見或國土,或雖見形色,不以天耳聞語言,縱生佛世,胡越隔境,
不聞梵音,不聞故不能受持,苦轉因之無盡,況滅後乎!
但慕鷲峰月,空待龍華春耳。或雖目擊道存,不聞多疑慮,不聞六道愁歎之聲,
大悲心不增長,故願言:我國土者得天耳,上聽法聲皆受持,下聞苦聲增大悲也。
澄憲云:此通至要,地獄眾苦之聲,餓鬼饑渴之聲聞之,鎮增大悲之心,
乾闥、緊那之樂,神仙誦經之音聞之,常樂寂靜之洞,況諸佛說法,聞悉受持,
菩薩對談,聽並渴仰哉!(已上)
此中亦含自證、起化二,可思矣。
後解文者,下至聞者,此文意難消釋。
一云:不悉,不字可在聞上,然在下者,迴文未盡。故《寶積》云:不獲天耳,
乃至不聞億那由陀百千踰繕那外佛經法。
一云:聞上亦可有不字,無者脫也,故《安樂集》(下三十)引此願言:十方人天,
來生我國,不得天耳通,下至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。(已上)
望西云:二解中,後義為正。《會疏》亦從之。(慈惠本亦聞上有不字)或可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