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大勢至菩薩又說,我就是「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,沒有靠別的方法。

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。

「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」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,攝受一切念佛的人,都回歸到淨土。

所以我們念佛,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。

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,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。

末後大勢至菩薩說:「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。」這表示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但平等不礙差別,若論應機,那念佛就是第一。

所以說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續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」念一句佛號,就把眼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,一齊都清淨了。

一心專誠念佛,一聲接一聲。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。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。

這裏所說的「三摩地」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,而是楞嚴大定。它在果性叫做「大佛頂」,在因性叫做「首楞嚴」。

「首楞嚴」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。修「首楞嚴」者叫做菩薩。證大佛頂者既是如來。

大勢至菩薩說,欲入首楞嚴大定,在一切圓通法門中,念佛法門最為第一。

由上可見,用眾生的凡心,信願持名,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。

所以《要解》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。

「了義中無上了義」。「了義」是什麼呢?

簡單說來,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。註解中的「分明顯了」,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。

其中的了字,也既是了因佛中的了字。

臺教說三因佛性。

(一)正因,即「是心是佛」。

(二)緣因,即「是心作佛」。

(三)了因,即「究竟成佛」。

這三因佛性也有個比方。木中有火,喻正因佛性。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。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,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。

那麼什麼叫了因果佛性呢?火出來了,木頭也燒盡了,一切都了,就是了因佛性。

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,《寶積經》說:「若諸經中,有所宣說,厭背生死,欣樂涅槃,名不了義。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分別,是名了義。」

又《涅槃經》說:「依了義經,不依不了義經。」

維摩經》《寶積經》也都有同樣的指示。所以佛教中「四依」非常重要。「四依」就是依智不依識,依義不依語,依法不依人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

「依智不依識」。我們不能依靠意識。在八識中,眼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,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識和第七識。

第六識就是要分別,第七識就要執我。

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,那就是忍賊作子。所以要依靠智慧。

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智乃本心照明之德,可與法性契合。學人宜定止妄識,策發真智。」這就是「依智不依識」的道理。

「依義不依語」。語是語言,義指實義,即是中道第一義諦。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,所以對於經裡的文句,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,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。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,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。

所以禪宗說死於句下,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。所以不應該依語言,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