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依法不依人」。學法,求法,修法,所求所行的都是法。依靠法可以入道。關鍵是法。

凡夫所說,若能契於正法,也應信受奉行。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,但所說不契正法,於其所說,也應捨離,萬不可依靠。

我們尋求善知識,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。這位是佛學權威,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。專去聽這些頭銜,這就是依人。

應該不論這些。我們只是看他的法任何,是不是契理契機。

《圓覺經》告訴我們,凡夫想要得成聖道,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。經云:「末法眾生將發大心,求善知識,欲修行者,當求一切正知見人。」

怎麼認清善知識呢?應從他的正知正見,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。

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都是佛經,經就有「了義」與「不了義」的分別。

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。《涅槃經》說:「聲聞乘名不了義經,無上大乘乃名了義。」

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,如煩惱即菩提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。

但在小乘法理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,不說人人可成佛,只說證阿羅漢,這就是不了義的。

所以說《法華》時就改變了,佛說阿羅漢,那是化城啊!

又例如大乘始教,說修行三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,但闡提不能成佛。這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器不夠,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。

但到後來開權顯實,就說人人都有佛性,闡提也成佛。

這不就是矛盾嗎?那麼依那個呀?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?

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,人人有佛性,闡提也能成佛。這是實說。

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,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。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理的經典,即是了義經。

我們現在正念的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以實相作為體性,統統說的是實相,所以是了義教。

《要解》說: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,不得已,強名實相。」

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,都是事相。但全事即理,故水鳥樹林即是實相。

全理成事,故一念心性,顯現極樂依正主伴,種種清淨莊嚴,故亦無不相。所以說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

要光是離一切相,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。本經是以實相為體,全妄即真,沒有一相不是實相。以至於一毛一塵,一一都是全體法界。

所以《要解》說:「實相無二,亦無不二。是故舉體作依作正,作法作報,作自作他。」這就是說極樂的正報依報,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的全部理體。

又說:「乃至.....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能持所持,能生所生....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。」

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,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,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。

「圓頓中至極圓頓」。釋尊一代教化,華嚴宗把它分為五類,叫做五教。即小圓。

1)小乘教說灰身滅智的涅槃法。

2)大乘始教。是大乘教的初步,不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。

3)終教。說真如緣起之理。開權顯實,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,但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。

4)頓教。是不立文字,不依言句,不設位次,不論階梯,但以頓徹理性為教。《華嚴玄談》說:「頓詮此理,故名頓教。」又說:「頓顯絕言為一類,離念機故,即順禪宗。」即是說此教無言離念,合於禪宗。釋尊拈花,迦葉微笑,拈花這一脈,因達摩東來,盛傳於我國。至於顯示頓教之理,不獨在不立文字的禪宗,在經典中也常透露。例如《圓覺經》「知是空花,即無輪轉。」「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」《首楞嚴經》中的「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」都顯示不必安排,不須造作,直下便了,不歷階梯,不立文字,以心傳心的頓法。

5)圓教。是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,專接最上利根之人。圓是圓融自在,一切無礙之義。又是圓滿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,圓全俱足之義。《華嚴》與《法華》都屬圓教,宣說圓融具德的一乘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