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部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經》說: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」悲心很重要。
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「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」
可見眾生是根本,用大悲水來灌溉這個樹根,才能成就佛的智果。
「菩提為因」,菩提是覺悟。前已說過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所以種菩提得菩提。以菩提為因,就是以覺悟為因,自然感得覺悟之果。
眾生都在迷中,所以覺悟才是正因。至於「究竟」是什麼呢?「方便為究竟」。這個究竟的果,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。
但能信願持名,便生淨土生證三不退。這是方便。
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,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到的方法,而得度脫,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空說。
所以「究竟」之果就是在這個「方便」之法上。
蕅益大師讚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,這話很有份量啊!
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,還可從《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得到證明。
大勢至菩薩說,過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,教我念佛三味。
以下他就打了一個比方說:「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」
就是說佛想念我們,同慈母想她的獨子一樣,可是我們忤逆不笑,我們逃跑了。我們不想母親,不願意回來,那母親想念有什麼用。
如果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」於是「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」,母子便不會再分離了。
這個譬喻就說持名的方便,這可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。
眾生的心是生滅心,念念生滅,能從這個心下手,那就容易了。
至於其他圓教法門,例如《圓覺經》說:「以生滅心,而辨圓覺,彼圓覺性,即隨流轉。」
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,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心而流轉了,也就有生有滅了,所以說不容易下手。
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,可從眾生的心下手。
《念佛圓通章》說: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。」
經中說明了就是從眾生心下手。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,就這樣一聲接一聲的念佛,就必定見佛。
專誠勇猛的當下就見佛,就與佛相去不遠了。
這裏所說「必定見佛」已極殊勝,下面還說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就更微妙。
就是說不須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,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開明、開悟。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。如果能破一品無明,就證一分法身。破盡四十二品無明,那就是究竟佛。
至於這個心怎樣開呢?就是念佛嘛!你就是想像念母親那樣,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,就必定見佛,並且還會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
只是念佛,自然而然自心開明。十方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自心所現,這個心要開明了,既是禪宗的大悟。
可見禪淨本來不二。
這以下又打個譬喻說:「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。」在香廠裡工作的人,身上就自然帶有香氣。
從前用香熏衣裳,把麝香放在箱裏,衣服拿出來穿時,就是香的。這是自然而然的,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。
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,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,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?
念佛是小孩都會的,而所得的妙果,是無比殊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