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如上人說:「如果說『佛恩很尊貴』,這種說法聽起來並不好,是輕慢之語。
說『真感到佛恩尊貴』,這樣說比較好。」
又說:「同樣的,說『《御文》如何如何』,這也是輕慢的言語。
說『聽到《御文》,感到好難能可貴』,這是比較好的態度。」
蓮如上人做此開示,是在教導我們:對於佛法,再如何恭敬都不為多。
對於佛恩的尊貴,其實用太多的讚美,都不能說是太多,最註要的是那顆感恩的心。
就如蓮如上人所舉的例子,說「佛恩很尊貴」,感覺好像與我無關,就像看風景。
感佛恩,體會佛恩尊貴,這不是光用嘴巴說說的,用心去體會,去領受佛恩浩大,
在另售了佛恩的浩大和慈悲後,體現於嘴上的感恩,也就是 南無阿彌陀佛。
為什麼出於口業的言語,成為讚歎感恩的 南無阿彌陀佛,因為這是佛法體和眾生機感,
法和機二而不二,機法一體的表現,無法言說,所以蓮如上人用「真感到佛恩尊貴」。
當攝取不捨的佛光所攝,念佛行者生活在佛恩中,日日與佛同進出同眠起,那是感受。
沒有這一層的感受,又如何能夠體會、感到佛恩的尊貴,那是說食數寶,與我無關。
所以說《御文》難能可貴,也是相同,不適你讀過了幾遍就可以這麼說,要融入其中。
《御文》是蓮如上人,為了各處的信眾,免於信眾的奔波勞苦,也可以完整無誤的了解,
如何是佛的願力,佛願力對眾生的重要,如何能夠領納佛的願力,也就是成就往生。
上人用他的智慧成就,把一些信眾應當要了解的問題,用通用與表達出來,
念給跟隨的隨從眾,再由他們記下來後,在把所記的文,念出來給旁邊的人聽。
在互相之間都能夠完全聽懂文章後,在騰寫出來,分別寄到各地,讓信眾得以了解。
這是非常的用心、有心的,完全是為了信眾的知見著想的,不只是看看聽聽可以了解的。
讀了《御文》在因此獲益的同時,也應該感恩蓮如上人對眾生的慈悲,用心良苦。
所以讀了《御文》,當然要感謝佛恩,要領納佛恩,更應該體會到上人的為眾生心。
我們讀佛經典,讀聖典,都應當要用這種精神,不是讀就好,或是讀了幾遍了。
是要用心去體會,佛所說的經典,所顯示出的佛恩,祖師為了信眾,講解佛恩的心。
不是要你去認知,喔!祖師都麼的偉大,學問淵博,是我崇拜的對象,不!那是偶像。
如蓮如上人所指出的,要你用心在法上,去體解佛恩,進而能夠蒙佛攝受,成就往生。
眾生得以成就往生,這是所有的宗師的心願,步是要搞個個人崇拜,各立山頭。
如《歎異鈔》第六段所說的:專修念佛之輩,竟互相爭論,云我弟子,他人弟子,
悖理也。親鸞無一弟子。人之念佛,誠我所致者,方為弟子;人之念佛,唯佛所賜,
謂我弟子,荒謬極矣。
只是引導一條路,也就是指月,要找月亮就順著手指所指,就可以順利找到月亮了。
祖師的立論指月,只是起了這個作用,不能看著手指,就認為手指就是月亮,錯大了。
這樣的話,不只是耽誤了你的後生一大事,依樣教人,也會讓人誤是,誤了祖師的心。
是依仗佛的願力,才可以成就往生,完成後生一大事,不是靠人,祖師也是凡人。
用心於法上,祖論會是我們很好的指南,依照祖論的指南,往生必定,不用懷疑。
但是你如果捧著祖論,認為就是這樣,很危險,筏上應捨,何況非筏。
仏恩がたふとく候ふなどと申すは聞きにくく候ふ、聊爾なり。
仏恩をありがたく存ずと申せば、莫大聞きよく候ふよし仰せられ候ふと[云々]。
御文がと申すも聊爾なり。
御文を聴聞申して、御文ありがたしと申してよきよしに候ふ。
仏法の方をばいかほども尊敬申すべきことと[云々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