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無蓋大悲者,以之言用也。無蓋大悲者,嘉祥雲:佛慈悲無所不覆蓋耳。(文)
淨影云:佛悲殊勝,不能蓋上。
俊公會此二師云:眾不能蓋,故能蓋眾,共成大悲義,例如《淨名》蓋諸大眾文。
《梵本》云眾不能蓋者,此義好。
次引《正法華》,以無蓋哀興出于世(文)即與《法華》唯以一大事因緣,
故現於世(文)同,語同而意也。(意,私按是下當有別字。)
若約今經無蓋大悲,指第十七願,釋迦用之,為釋迦大悲,諸佛用之,為諸佛大悲,
故云諸佛大悲,勸歸淨土。(《樂集》)凡夫用之,為凡夫大悲,故曰:以大慈悲,
為說阿彌陀佛(下品文)佛凡雖異,其至用彌陀大悲之行則一也。
彌陀大悲超過諸佛,稱為無蓋,是無上義,如影釋;釋迦用之為己大悲,
及像末法滅機,無機不覆蓋,所以為無蓋,是如祥釋。
矜哀者,能化愍傷。(矜者,憐也;哀者,閔也,傷也,悲也。)
三界者,所化穢境。
所以下明出世所歸,所以二字貫下二句(出世、闡教)。所以出興,問以起發,
下對顯之,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,教法利人,惠以真利,證法益物,理是真實,
教人名利。(文)
《興疏》教理利物依淨影,更云:別本云:普令群萌,獲真法利。(《麗本》)
義亦無違。如來所以出於世者,欲以教理利眾生故。(文)二《疏》大抵相同。
若所解,則欲字當在于光闡道教之上,今既不爾,故知所解不順經文。
又所以二字貫興世、闡教二種,謂我所以示現(大悲隱西化,驚入火宅)八相,
出興閻浮,而廣演八萬道教者,唯為欲拯濟群萌,惠施本願真實之利也。
(已上昨夢師說)
有解云:欲拯已下屬下所說,此時見文,所以出興於世者,為光闡道教也,
所以光闡道教者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也。(《梵響》)
雖有此說,前義為勝,非為說道教出世,機緣未熟故,且說道教耳,其出世本意,
唯為真實之利,何分為二所以乎?
出興者,八相示現,說法度生。於世者,指前穢境也。
光闡道教者,光,明也、大也、廣也。(《周語》:光,裕大德廣也。)
闡,開也。(《說文》云:闡,開也)道教,正道實教,謂大開八萬之教,
此指一代五乘法門,下文所云諸佛教道,上雲遊諸佛國,普現道教,
下云廣宣道教,演暢妙法,又云演說經法,宣佈道教,並此四處,
皆含隨機多門之義。
高祖《銘文》及《文意》等中,引文而略此一句者,以其非要故。
又對真實利,則為方便,可知故。
欲拯群萌者,欲謂所懷,(《證文》言於保志免須)拯者,音蒸,
(《語文》《玉篇》)救也,助也。《會疏》云:欲指釋迦大悲所願,
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意:一謂欲拯群萌,諸如來以大悲為體,欲願未度者令度,
未安者令安,光闡道教皆為之也,故通上文。二謂欲惠真實之利,
謂如來欲願令眾生入彌陀海故,若約經正意,結歸後義。(文)
初義未可也。《證文》云:然則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,欲說彌陀願力,惠救萬眾生,
將為本懷故。祖釋明欲為佛本懷,拯字合惠字,前義非宗義也。
今謂:欲拯者,標以拯未來世一切凡夫為所懷;群萌者,《證文》云言萬眾生,
《釋籖》云:群者,眾也,萌謂種子未剖之相,人天全為無明所覆,故曰群萌。(文)
此釋合今文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