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蓮如上人說:信憑之後,你的念佛,不管是懷著感恩之心的念佛,還是不經意的念佛,

都是報謝佛恩的念佛在別的法門裡,念佛是為了過世的父母,或是為了特定的目的;

但在親鸞聖人的教法中,念佛信憑阿彌陀佛信憑阿彌陀佛的稱名

不管你稱念的方式如何,都是報謝佛恩的念佛

在《歎異鈔》的第五段,親鸞聖人明白的表示說:

親鸞未曾一遍為孝養父母念佛。蓋一切有情盡皆生生世世父母兄弟,

須於次生承佛悉皆救度者也。念佛果係自力之善,始得迴向救助父母。

是故唯有捨棄自力,急開淨土之悟,方可以神通方便,自四生六道中,

救度沉淪任何業苦之有緣。

很清楚的,聖人主張,只有自己的能力所成就的善,這樣的善福德或說是功德才可以。

我們稱念佛名號,聖道門認為「名以召德」,認為稱佛名可以召來佛的功德,

而認為這召來的功德,是屬於自己的功德,所以主張要認真念佛,稱為積功累德。

但是平心而論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六字是您「大師」所創造出來的?是您所成就的?

說到「大師」,釋尊說:「唯佛一人稱大師」,只有佛世尊一人可以自稱為大師。

現在很多人被稱為大師,被稱的人也不反對,這是很可怕的事,「未證說證」下場如何?

南無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,為了救度一切無力出離的眾生,以兆載永劫修行所成就的。

經說:以五劫時間思維,如何發無上殊勝之大願,發願後為成就此大願,更是兆載永劫,

以如此不可思議長久的時間,精勤修為,其中更一再精益求精,使願力更加的殊勝。

我們讀到,度生之第一大願十八願,願文說: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。

而願成就文說: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由發三心精而成一信心,十念精而成為一念。

成就文更明確的說明,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」是名號獨運。

阿彌陀佛將度生的願力寄於名號,使名號具足願力,使諸有眾生,於聞名號成就信心。

一個有智慧的行者,是要選擇「名以召德」的虛有福德,或是信心歡喜,而成就往生。

親鸞聖人懇切地告知我們,念佛沒有功德,因為佛名號不是我們自己所成就的。

不應當有那種心,所以直接了當的說:「親鸞未曾一遍為孝養父母念佛。」

就是要後人,死盡偷心,不要在這上面做功夫,放下這一切,方能直入他力。

蓮如上人說:不管是懷著感恩之心的念佛,還是不經意的念佛,都是報謝佛恩的念佛

禪宗截流禪師的話:念佛不求往生,結三世冤。他認為念佛有功德,下一輩子就是富貴。

富貴了,有了權力有了錢,更容易造業,也有好多人幫你造業,會造更大的惡業。

所以今生念佛,來生大富大貴,容易造惡業,更有人可以幫忙造惡,造惡業就下了地獄。

沒有任何的功德念頭,不應當有此偷心,當如是思維,是佛在護念我,使我能得以念佛。

所以思念佛恩時念佛,是感佛恩的念佛,失聲沒有任何意識下的念佛,也是感佛恩念佛。

在這生死輪迴的五道上,縱使你是貴為人王,可以一呼百諾,想要甚麼,都有人幫忙。

這樣的富貴榮華,仍然是一世,享盡了今世的富貴榮華,也就是用了大量的福報。

當把所有的福報都用盡後,還是要輪迴,追著你的會是,想你討債的業主,你當如何?

放下這一切,一心一向,領納佛所賜的信心,當即得往生,即時永離五道沉淪之苦。

這是大利益,是無上的大利益,有志者當如是思維,僅此一期一會,不應錯失。

故當念佛時,應知是佛在護念我,我往生之國度已成,如是於心,感念佛恩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念佛成佛是真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