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是眾生依報處。
轉釋器世間依報明義也。
亦者對於器世間名。
依報處者,六趣世界,彼彼眾生所依住處,故名為依。各酬其業,故名為報。
楷云轉釋依報義者,欲顯所厭之濁惡處。
眾生有漏穢業所感,檢所欣求無有惱處,諸佛無漏敬業所成。
三品惡果最重也。
地獄鬼畜是為三品,(如常所說)最重也者。
此遮伏難,難曰今舉所厭,今舉所厭,直言地獄鬼畜。
前釋何言六道同然,(同為所厭)故今釋曰,於六道中。
而三品果,苦惡最重,故特舉之。
非但此三為所厭境,故次下言多不善聚,總明三界皆苦所厭。(楷說)
言願我未來已下此明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。
此下至何勉斯長歎,示厭欣真心本發於他力,此先明厭欣當須真實心。
言已下者,攝下二句。
真心徹到者,厭穢欣淨心,真實徹骨髓,故云徹到也。
苦娑婆者,即如經文。
樂無為者,無憂惱處,故名為樂,清淨業處,故名無為。
永歸常樂者,一入無為國,則證四德涅槃,故云永歸常樂。
問:經未明真心徹到,今何言之。
答:夫人既發厭欣之言陳,內心豈懷虛假,故言真心徹到。
問:經唯明通請所求,(為我廣說,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。)未見別選歸彌陀國,
何言欣樂無為永歸常樂耶。
答:彼既通請所求者,當別選歸彌陀涅槃界之先兆,故豫舉出之,云明當永歸常樂,
(非謂既歸,信卷引言欣樂無為永歸常樂,了鈔亦述是意可見。)
憬興、用欽、如湛等師尚言,夫人通請無憂惱處我當往生。
別願生西方之意既彰矣。(比三正文見楷四紙)
(當知,願心即為至心,此乃因為是佛所次之故,並非是自力之行能有故。
此願心專至故又云真心,專至故,惟佛淨土必達,故蒙此心即是真心徹到。
是此真心、至心徹到心髓故,乃是佛願力所徹,如《觀經》所說:
『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』
通請願心,雖有真心徹到之分,但未必身心決定之位,為簡別此義故置但言。
但是當知,雖說深心未發,但可信之願力已示,此願力乃佛所成就者。
如《楷定記》說:
『上來厭欣心,此說言願,名此願心為至心也。此心專至故云真心徹到。
徹心髓故,通請願心雖有真心徹到之分,未必深心決定之位,簡別此義故置但言。
無為等者,此中初明厭欣難成,及標可信機分。自非下,明深心未發,
即示可信願力,發金剛志絕生死元,深信願力超四流也。親從慈尊勉斯長歎者,
正睹彌陀證無生也。』
吾祖聖人之意,按楷定之旨,文相解經示厭欣之至誠,真心金剛志亦惟自力信心,
無為常樂猶是通方淨土,故未指彌陀言極樂也。
祖意即是,為顯伸鴻願之勝與利,真心金剛及是利他三心,無為常樂,實安養真證。
若不如是,何云徹到,說真心徹到,稱此為金剛信心。)
苦不親從慈尊何能勉斯長歎。
結歎他力厭欣之益。
言慈尊者,(大悲慈尊)別指彌陀,通指釋迦。
別指彌陀者,夫人座觀初,面見彌陀應聲即現,助立空中,即時信得往生,
頓免三界業繫。
定善義釋利空由云:三惡火坑臨臨欲入,若不舉足以救迷,業繫之牢,何由得免。
為斯義故,立撮即行,不及端坐以赴機。
所謂業繫牢者,是曠劫所悲傷,故今舉之云長歎也。
通指釋迦者,夫人自說言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故。
又二河合喻云: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,又藉彌陀悲心招喚。今信順二尊之意,
不顧水火二河,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。
如是等文,通指二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