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此明夫人遇自身苦覺世非常,六道同然無有安心之地。

自下一節,古記異解,楷述四解,見者思擇。

按今此文釋不樂等二句,此者即指二句經文。

自身苦者,自既被禁,又憂王被禁,竝名自身苦。

恩愛轉為怨讎,榮樂變為苦楚,無有常住法,故云世無常。

三界皆同火宅,故云六道同然。

無有安心樂身之處,故云無有安心之地。

問:夫人唯言不樂閻提等,何謂六道同然等耶。

答:夫人身現居閻提,故別標之,言不樂閻浮提,而其意義通厭三界。

      就經文論,有其二義。

      一約所厭,經說濁惡,濁謂五濁,見惱二濁,通遍三界,豈非所厭通六道耶。

      二從所求,求生界外淨土,以言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,當知所厭通六道也。

(韋提希夫人被子幽禁,不通內外,也不知道王夫將會如何,深感悲痛,愁憂憔悴,

哀求釋尊能遣阿難等來,解其悲痛,向佛所住之耆闍崛山作禮,求佛遣目連等來。

此時的韋提希夫人,以深感人世之惡苦,以生厭離之心,雖不敢求見佛,但心求之。

釋尊知淨土緣熟,正是開示淨土之時機,故雖不請,亦仍自來,廣開一代大教。

為韋提希夫人及未來的為煩惱賊害的苦眾生,廣說無憂惱處,說淨土之教。)

此聞佛說淨土無生願捨穢身,證彼無為之樂。

此釋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句。

淨土無生者,諸佛真報土,以真如為依報,故云淨土無生。

證彼無為樂者,一入無生報土,即證涅槃妙果,故云證無為樂。

問:夫人唯請說無憂惱處,然色無色界,亦無憂惱處,何以得知彼所求是淨土。

      又縱淨土報化難知,(變化淨土中又無憂惱故)何亦定判無生報國。

答:下文說清淨業處,此指諸佛純淨無漏業所感國,豈非報土,故釋無憂惱處,

      以為無生報國,況酬無憂惱處之請,光臺但現十方西方同類報土。

(《觀經》說:『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』

此表示在能厭心中,初述願意。於願意之下,表示其厭捨娑婆之事。

《傳通記》云:

『真心徹到者,上厭欣心,厭欣若至誠,則心致真實,口陳願我,名之徹到。

   夫人未曾措心觀行,故但是總安心,而不三心。若具行時,此心展轉應成三心。』

這真心徹到,真心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心,佛力所成就的真心,賜與眾生。

佛力之加持,使眾生心生厭娑婆欣極樂,這欣厭之心真實無虛,形於口陳願生。

傳通之意,夫人當時仍未能致心於觀行,但已蒙佛之攝受,故已是安心。

當知,安心即是決定,雖說未曾置心於觀行,於佛之本願,實願心已成,往生已就。)

言此濁惡處者,正明苦界也。

濁惡之言,通含依正。

見惱生命四濁及惡,(十惡)即屬正報,劫濁及處宇,竝是屬依報,故總釋云正明苦界。

苦是濁惡義,界即處義也。

(此處說濁惡者,標苦界,而所說的苦界,指閻浮提,也就是閻浮提之總惡。

何以說是閻浮提總惡,三惡雜居,惡人惡聲觸目亂耳,豈是可貪念之處。

此界貪慾不厭,幻惑愚夫,眾於其中,沉淪於此苦海,長久不覺,苦不可止。

於此世飲苦食毒,求出無期,故言此濁惡之世。

正明苦界者,依正二報總名苦界,此苦界通二世間,器世間及眾生世間。

《往生論註》云:

『此分中有二體,一者器體。二者眾生體。』

器世間是依報所住,此界之眾生世間,充滿惡眾生,故為濁惡。

但三塗之苦眾生並非就單獨在此閻浮提,三千大千世界各處充滿,皆有此惡。

所說的瞋恚重者地獄眾生,貪慾重者餓鬼眾生,愚痴之人為畜生界眾生。

故淨影云:『三千剎土同有此惡,故曰盈滿。』

我們此界是娑婆世界的閻浮提,又稱為南瞻部洲,中央為須彌山,我們在南部。

娑婆世界,娑婆漢譯為忍,因為這裡的眾生,安於十惡,不肯出離,從人名土,

故稱此土為忍,《悲華經》對此界之名稱說:

『云何名娑婆,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,故名忍土,亦名雜雜。九道共居,

   依三千界總稱也。』

這娑婆世界裡有百億閻浮提,其中皆有三塗,故是遍有,皆三苦聚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