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如上人對第十三子大津近松殿(蓮淳)說:
「自己要信心決定好,也讓別人可以信心決定。」
依《教行信證》開始第一章所標舉者,大無量壽經,為真實之教,淨土真宗。
其大綱,真宗大綱,舉出:
謹按淨土真宗,有二種迴向,一者往相,二者還相。
就往相迴向,有真實教行信證。
舉標一宗之真實教,依《無量壽經》釋尊所說之真實教導,依阿彌陀佛之迴向往生。
有真實教行信證,是依《無量壽經》釋尊所說,阿彌陀佛因地發願,誓救度眾生。
信的是釋尊所說,阿彌陀佛的大願,四十八願中,猶以第十八願為主,願文說:
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為了更能成就眾生的出離,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,更發重誓之願,願說:
我建超世願,必至無上道,斯願不滿足,誓不成等覺。
「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。」
這個願是法藏菩薩選取、選捨二百一十億佛國,所成就的大願,依重誓願要超世。
所以我們看到《無量壽經》上,釋尊宣說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願,經言:
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。
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
把「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。」這三心,精闢成為「信心歡喜」,三信成就為一心、信心。
是信心故,是信阿彌陀佛的救度,信「聞其名號」,知名號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為佛願。
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是佛願已成就,召喚諸有眾生,迴向歸命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入極樂。
當信者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救度,這一點上,不可以有任何的模糊,是釋尊的話。
善導和尚在《法事讚》也說此念佛法門,要後世眾生共尊,釋云:
世尊說法時將了 慇懃付囑彌陀名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聞
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 毀滅頓教永沉淪
超過大地微塵劫 未可得離三途身 大眾同心皆懺悔 所有破法罪因緣
為了眾生的往生,眾生的後生一大事,釋尊在入滅之前,還是要慇懃的叮嚀囑付。
就如同講《觀經》一樣,不管是韋提希夫人所請問,或是釋尊聽眾生知最愛而自說者。
所謂定、散二善,都是投眾生所最愛,但是不是釋尊心所關注的,何以見得。
釋尊於最後告訴阿難之語,付囑流通之話,可以清楚知道,經說:
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
釋尊所說法成為佛經,都經由阿難尊者的記憶,再口傳於諸大阿羅漢,流通於世的。
所以釋尊說,「汝好持是語」,阿難尊者記憶佛所說的每一部經典,故是好持之者。
而「持是語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」,即是說明,前面所說定散二善,不是應持之語。
應持之語為「無量壽佛名」,即是南無阿彌陀佛,此為佛付囑阿難尊者流通之法。
一部經,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,此末彼出現神通,光臺現十方世界,應夫人之請。
韋提希夫人選西方極樂世界,請佛教正受之法,佛為之請先說三幅,再講觀法。
其中阿彌陀佛現身,種種之殊勝,行者讀此經,都應當知是為應廢而說,這要深信。
信,如《觀經四帖疏》所說之深信之心:
一者決定深信自身,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已來,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
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,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
要有這樣的決定深信、信心,這樣的信心決定,才能夠真正的影響他人,也信心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