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持聖道門,不管是修禪、修密,修律,大小乘,都要經由戒定慧三無漏學。

修定有功定會觸動陰魔,陰,有五陰,或稱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陰。

又修行到一定功夫,將驚動天魔,定會來擾,《首楞嚴經》說:

『汝等一人發真歸元,此十方空皆悉銷殞。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。乃至,

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,見其宮殿無故崩裂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,無不驚慴。

凡夫昏暗,不覺遷訛。彼等咸得五種神通,唯除漏盡,戀此塵勞。

如何令汝摧裂其處。是故鬼神,及諸天魔,魍魎妖精,於三昧時,僉來惱汝。』

當一念定心功夫到家、成就,「一人發真歸元,此十方空皆悉銷殞。」

虛雲老和尚開悟的偈子所說的,「虛空粉碎」,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。

魔宮震碎,魔王昏倒,魔王雖有五通,唯差漏盡通,但還戀此塵勞,固然會怕。

所以每當修行人入定之時,就會以種種方法,種種的擾亂,使其無法有成就。
這種情況很多,或現勝境,或現惡緣,就是要你無法有成就。

所以《首楞嚴經》講五十陰魔,就是要修行者避,經說:

『斯但功用暫得如是,非為聖證。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』

定中都會有境界,是必然現象,不可以起貪愛心,或作聖解,不然的話即入魔道,

即為魔王、魔眾所乘,即入邪見,一些微的偏差,天差地別,一輩子辛苦就枉費。

禪宗的臨濟宗祖師,臨濟禪師說四種無相境說:

問:「如何是四種無相境?」

師云:「爾一念心疑,被地來礙;爾一念心愛,被水來溺;爾一念心,被火來燒;爾一念心喜,被風來飄。

若能如是辨得,不被境轉,處處用境;東涌西沒,南涌北沒,中涌邊沒,邊涌中沒;

履水如地,履地如水。緣何如此?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。

道流,爾秖今聽法者,不是爾四大,能用爾四大。若能如是見得,便乃去住自由。約山僧見處,勿嫌底法。

爾若愛聖,聖者,聖之名。有一般學人,向五臺山裏求文殊,早錯了也!

五臺山無文殊,爾欲識文殊麼?秖爾目前用處,始終不異,處處不疑,此箇是活文殊。

爾一念心,無差別光,處處總是真普賢。爾一念心,自能解縛,隨處解脫,

此是觀音三昧法,互為主伴,出則一時出,一即三,三即一。如是解得,始好看教。」

一念心疑、愛、瞋、喜,都不行,都會被境轉,都不自在,都不是智慧等。

不是智慧,就被這四大所綁,這些處處都是難,故聖道難行,應該捨之。

故此,道綽禪師以專稱功德圓滿的聖號為所勸,誡以三不信,誨示三信的重要。

闡述病慇懃憐憫的教導著濁世惡眾生,當處於像法及此時的末法、法滅之時的是人。

告訴世人本願之易行及方便,只要受持本願的名號,縱令一生造諸罪惡,

果能正信本願之弘誓願,則即能為佛所攝受,即決定往生淨土,並證大覺之妙果。

這裡講到信,道綽和尚舉三不信與三信,應當要遵行,缺一不可,不然就是不具足。

化土卷引《涅槃經》指出「信不具足」之相,有四對,說:

『善男子!信有二種:一者信,二者求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,不能推求,

是故名為「信不具足」。(第一對,信求對。)

信復有二種:一從聞生,二從思生。是人信心從聞而生,不從思生,

是故名為「信不具足」。(第二對,信思對。)

復有二種:一信有道,二信得者。是人信心,唯信有道,都不信有得道之人,

是名為「信不具足」。(第三對,人法對。)

復有二種:一者信正,二者信邪。言「有因果,有佛、法、僧」,是名「信正」,

言「無因果三寶性異」,信諸邪語富蘭那等,是名「信邪」。(第四對,正邪對。)

信佛、法、僧三寶,也歸依三寶,稱為佛門弟子,但雖信有三寶之名,

不信三寶同一性相,此是「信不具足」者;又雖信因果,不信得者,

是故名為「信不具足」,此等人成就不具足信。

三不信三信者即是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,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,何者三。

《安樂集》解說三不信,說:

『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

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。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。

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』

遠離貪著自心、無安眾生心、恭敬供養自身心,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