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靈芝禪師的《觀經疏》在釋法界身之下是這麼說:
眾生不念者,有應無感,
眾生念佛者,成感應道交。
應是阿彌陀佛的攝受,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都要攝受,
時時候眾生能成就。
感者在機方,佛有應眾生之法,但是眾生若無念佛之心,
則不成往生之業。
若眾生念佛,則佛亦念眾生,機感佛應,感應道交,往生必定。
《首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經意就是如此,經說:
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
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,如是乃至,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子若憶母,
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
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
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不念佛者,有如專忘者,佛雖專憶,如是二人,佛與專忘眾生,
這是佛和一般的不念佛的眾生,無法感應道交的原因,非佛不度,
若念佛者,佛恆念眾生,其實佛一直護念者所有眾生,只要相應,
則是可度、得度的眾生。
佛與念佛眾生,則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,此為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」
十方如來,也就是阿彌陀佛,憐念眾生,不捨不棄,無奈眾生,
有如子逃逝,母雖憶念又何?
須是子憶母,如母憶子,則母子相逢,不相違遠。
念佛眾生,若念佛如佛念,則佛念念佛,感應道交,往生必定。
則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見佛時即是成佛時,何需任何方便,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