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・一、四種往生之事。
前條者明因,今條者明果。
去此生死之苦界,入彼無為之樂邦,乃因所現之果也。
言四種往生者:
大分二段,初正辯四種往生((100)-(109));
後「世常不詳知此理」以下者是料簡也((110)-(114))
正辯之中,初言四種往生者「牒」((100)),
次言一者以下是「釋」((101)-(108)),
後言此四種之往生以下者「結」也((109))。
釋之中自有四,初者正念往生也。
(往生之事業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事業,我們只是但憑安排,不做他想。
所說的四種往生,沒有高下、優劣的分別,因為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的。
當然,以自力行,他要求的是正念現前,不然的話,往生無望。
臨命終時,如果狂亂者,在自力行,認為不能往生。
但是《觀經》下品之眾生,一生造惡,五逆、十惡,臨命終時地獄火現。
遇善知識,以種種安慰,教其念佛,因眾苦所逼,不能念佛。
善友告之:汝若不能念彼佛,應稱無量壽佛名,如是至心。令聲不絕。
具足十念,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稱佛名故,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命終時,金蓮花現其前,即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此是狂亂往生。
法然聖人在其文鈔中,回答學生等文有曰:
『賴網問往生之道於上人,上人將
「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,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
之文誦兩遍,而言:「一切善惡凡夫,依口稱念佛,往生無漏報土,
是彌陀化身之善導和尚所解釋也。
往生與否,在汝之心;一向念佛者,往生無疑。」』
《觀無量壽經》因韋提希夫人之請,為其及當來之眾生,講除苦惱法。
而廣開十六觀,分定善觀十三觀,及修三福及三輩九品等散善三觀。
如依經文,可以看出,要眾生依此十六觀,修十六觀求往生極樂。
然,於講完後咐囑阿難尊者言:
『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即持無量壽佛名。』
整部《觀經》先不說後三散善觀,前十三觀,是何等的深奧。
但今佛說:持是語即持無量壽佛名。
所以善導大師說:「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。」
親鸞聖人在《正信念佛偈》稱:
「善導獨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開入本願大智海」
在回答忠網的疑問時,法然聖人是這樣的回答:
『忠網問:不捨弓箭之家業,欲遂往生之素志,願承一言。
上人答:彌陀本願,不言機善惡,不論行多少,不簡身淨不淨,不嫌時處諸緣,
是故不依死緣,罪人即以罪人念佛往生,是本願之不思議也。
生於弓箭家之人,設雖戰場失命,念佛而終,乘佛本願,必蒙來迎,切莫懷疑。』
淨土法門的殊勝,在於阿彌陀佛的大悲心,透過大願力,滿足十方眾生往生之業。
眾生之機無量無邊,千差萬別,有的善於修行,有的卻急於造業。
所造業萬千,故感之果也無量無邊,而此因果之牽扯,使眾生無力出離。
要不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力,眾生將無出離三界之因緣。
阿彌陀佛的大願力特別殊勝之處,就在上面的問答上。
一個弓箭家,也就是武士家,一生以殺業,更甚的是殺人為業。
這在五戒上,第一戒不殺生就通不過了,人身都保不住,還說上生極樂。
上人的回答,佛的本願,說:
「彌陀本願,不言機善惡,不論行多少,不簡身淨不淨,不嫌時處諸緣,
是故不依死緣,罪人即以罪人念佛往生,是本願之不思議也。」
阿彌陀佛的願力是,你起想往生之心即可,乃至你只起一念。
但前題是,你要全信佛之願力的救度,願意接受佛的救度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