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說: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。一者難行道,二者易行道。
阿毘跋致,就是不退轉菩薩,菩薩到了不退轉位,就是只有進步,
不會因為任何因緣而退轉,所以成佛就是必定的。
往生極樂淨土之所以重要,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故,所有往生者,皆得不退轉之位,
必定成佛。
所說的難行道,論說:於五濁之世,於無佛時,求阿毘跋致為難,此難有多途,⋯。
一者外道相善,亂菩薩法。二者聲聞自利,障大慈悲。三者無賴惡人,破他勝德。
四者顛倒善果,能壞梵行。五者唯是自力,無他力持。
外道必表示是邪法,佛法為內,佛教以外的法叫外。有時候見不就境,
而用來指導菩薩修行,會亂了修行。
聲聞道,怕度眾生,怕會被濁惡的眾生所影響,不敢做度眾生的事業。
眾生有多種,有人為自利,為嫉妒,破壞他人的行持等。
梵,清淨,梵天已經離開了欲界,沒有了欲,特別指色欲,男女之間的情欲,
所以佛教說,以自力修行,一生中,只要有一次的男女性關係,就無法出欲界,
不要說色界等。
現在是末法時期,沒有了佛的加持力,一切修行要靠自己,
已經沒有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了。
釋尊在楞伽經上說:一切菩薩、阿羅漢以及一切天人等,神通自在及辯才無礙,
皆因為佛的兩種力,一加持力,二灌頂力。如果沒有此兩種力,一切菩薩等如同凡夫。
末法時期,沒有釋成的加持力等,修行困難。
龍樹菩薩把他比喻為,譬如走陸路,如果用步行的話,就很辛苦。
易行道,但以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,乗佛願力,便得往生彼清淨土,佛力住持,
即入大乘正定之聚,正定,即是阿毘跋致。用比喻說,有如水路,乘船則樂。
用此解釋,為何要棄自力難行道,而行他力、佛願力加持的易行道。
又在此時代,釋尊的法已是末法,故沒有釋尊的加持力,但是阿彌陀佛有大願業力,
願度一切眾生,眾生依願皆得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