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夫本願一乘土稱第一者,能令垢障凡夫速疾證入十佛究竟蓮華藏世界之土,

故云第一也。是乃自餘一乘攝化之土所不能及,唯彌陀一佛土有此勝益,

豈非國土第一而無等雙哉!然今此發願,只是願求一乘攝化證入位之土而已,

雖然內心所萌必在凡夫直證之土也可知矣。(已上)

其眾奇妙等顯其第一相,其眾奇妙是徒眾第一。

道場超絕是所居處第一,居佛道場故,又速證第一。約道場樹者未可也。

《覺經》云:其眾殊妙,好道場踰諸剎國。(文)或可。

其眾速超證坐道場,故經曰當坐道場是也。(什註《維摩》云:佛所坐處,

於中成道,故云道場。又《觀經影疏》下云:義有通局,通則菩薩一切行德,

生佛果名道場,如《維摩》說;局則末後金剛三昧親生佛德名為道場。(文)

由之言此,徒眾因果不二妙眾稱奇妙,又速生佛德,超踰諸佛國,云道場超絕。)

國如泥洹者,顯國界第一,《覺經》曰:如泥洹界,而無有等雙。(文)

淨影、憬興並約鄰近義解如字,謂國土快樂,鄰近於涅槃樂,故云國如泥洹也。

《略箋》乃謂如涅槃真理無等同,今此國土亦無等同故。

此釋不及影、興,況違《覺經》國如泥洹界文。

既言國如泥洹界,若取無等同義,則既泥洹界無等同,豈此外有別無等同之國界,

為所喻之國耶?故知《略箋》義不成。影、興約鄰近而解如字者無所違。

雖然與涅槃界成隔異了,非是國土第一,超勝獨妙之謂,故可謂不及矣。

《會疏》、《梵響》、《要解》(泥洹是正報,國土依報如正報)《義記》,

並直約涅槃界而解,此亦違《覺經》國如泥洹界文。

故《梵響》訓詁云:國如泥洹之界,而無有等双也。

然則國界二字成重復了,僅是五字,何有如此重復耶?

明知以泥洹界三字為喻而已。若如《梵響》訓詁,則國界二字並屬法邊,

故不穩而已。加旃既有如字,則直約涅槃界而解者可謂過矣。

海渧曰:諸註或不及或過,不得其正中。

今按:大乘密嚴經云:佛已超過彼,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。

又云:密嚴淨土超諸佛國,如無為性,不同微塵,此密嚴中諸佛菩薩,

并餘國來此會者,皆如涅槃。(文)

法藏疏云:如無為者,密嚴土即是諸佛他受用土,於法性土以悲願力建立故,

此淨土如法性土,離無常過,以是故說如無為性乃至今此密嚴藏,

但自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,非微塵成。(不同微塵)(文)

法藏因願既有此願,故所建淨土(密嚴即是此極樂莊嚴國)超諸佛國如無為性,

攝自國他方,與今此文如合符節,是以此文亦依法藏釋而可解。

國如泥洹者,彌陀為物,於法性土以悲願力所建立故,即自受用而他受用,

所謂法性法身出方便法身,隨順法性,不乖法本,全性而修,起他受用土故,

此淨土亦如涅槃無為性也。如者名不異,謂此土不異法性而攝眾生,

則是他受用土而已。直呼涅槃界,則無由顯攝眾生土,故云如泥洹界,

雖曰如泥洹,而非是不泥洹,一法句即二十九句,性修不二廣略相入,

是故以性奪修,則呼無為涅槃界,本自如是,起而不起故;以修隨性,

則呼國如泥洹,此修即性故,隨順法性不異泥洹,事同《華嚴》寶王如來性起之義。

若夫單法性土單他受用,則不足以稱國土第一矣。即法性土建立他受,

此乃大悲願力之所致,而清淨句法性法身之所現也。

由是思之,其願國如泥洹者,可謂成大悲為物之義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