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涅槃經》言:如經中説:『一切梵行因善知識,一切梵行因雖無量,
説善知識則已攝盡。』如我所説:『一切惡行邪見為因,
一切惡行因雖無量,若説邪見則已攝盡』。或説:
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信心為因,是菩提因雖復無量,
若説信心則已攝盡。』
次《涅槃經》文,是上《大經》就説知識信心勝徳。雖為他經,竊會上文,
即如上來處處述之。彌陀名號涅槃義故,付其内證,被得合之。
今師已證有由者也,此經所引有其三段,如經中者,是初讚説善知識德,
并信心益。
又言:善男子!信有二種:一者信,二者求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,
不能推求,是故名為『信不具足』。信復有二種:一從聞生,二從思生。
是人信心從聞而生,不從思生,是故名為『信不具足』。復有二種:
一信有道,二信得者。是人信心,唯信有道,都不信有得道之人,
是名為『信不具足』。復有二種:一者信正,二者信邪。言『有因果,
有佛、法、僧』,是名『信正』。言『無因果三寶性異』,
信諸邪語富闌那等,是名『信邪』。是人雖信佛、法、僧寶,
不信三寶同一性相;雖信因果,不信得者,是故名為『信不具足』,
是人成就不具足信。乃至。
善男子!有四善事獲得惡果,何等為四?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,
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,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,
四者為非想非非想處故繋念思惟。是四善事得惡果報。
若人修習如是四事,是名没:『没已還出,出已還没』。何故名『没』?
樂三有故。何故名『出』?以見明故。『明』者即是聞戒、施、定。
何以故還出没?増長邪見,生憍慢故。是故我於經中説偈:
若有衆生樂諸有,為有造作善惡業。
是人迷失涅槃道,是名暫出還復没。
行於黒闇生死海,雖得解脱雜煩惱。
是人還受惡果報,是名暫出還復没。
如來則有二種涅槃:一者有為,二者無為。有為涅槃,無常樂我淨;
無為涅槃,有常樂我淨。乃至。是人深信『是二種戒倶有善果』,
是故名為『戒不具足』,是人不具信戒二事,所樂多聞亦不具足。
云何名為『聞不具足』?如來所説十二部經,唯信六部未信六部,
是故名為『聞不具足』。雖復受持是六部經,不能讀誦為他解説,
無所利益,是故名為『聞不具足』。又復受是六部經已,為論議故,
為勝他故,為利養故,為諸有故,持讀誦説,是故名為『聞不具足』。
略抄。
又言之下,次説信不具足之相,令知信相。又又言下,後説譬喩又嘆知識。
初段可見。
第二段中,言是名没没已等者。彼經第三十二卷云:如恒河邊有七種人,
恐畏冦賊則入河中。第一人者入水即沈;第二人者雖没還出,出已復没;
第三人者没已即出,出更不没;第四人者入已便没,没已還出,
出已即住,遍觀四方;第五人者入已即沈,沈已還出,出已即住,住已觀方,
觀已即去;第六人者入已即去,淺處即住,觀賊近遠;第七人者既至彼岸,
登上大山,無復恐怖,離諸怨賊,受大快樂。已上。
此是譬喩,合譬意者。第一闡提。第二造惡。第三内凡。第四四果。第五支佛。
第六菩薩。第七佛也。此中今出第二人也,云何名為聞不等者。
問:此所引文全載以在第三卷末,何重引耶?
答:彼所引者其文非多,今一具文所引是多,廣略為異。又第三卷以聞具足,
欲顯信心。當卷之中,以不具足欲顯不信,兩處所引非無異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