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由於「空所空滅」,破了空結,證了人空與法空,但其中末後的一個「滅」字,仍是一結。
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是六個結,都是生滅法。
解結次第:第一步動結滅了(破了聲塵的動相),靜結就出生了。
再破了靜結,聲塵的動靜二相都消,只顯能聞耳根,於是靜滅根生。
耳根之外沒有了可作對待的聲塵,於是根結也不存在了。
根結也破了,此時根塵全脫,唯有照境的覺智,這是根滅覺生。
所覺之境既離根塵,能覺之智仍在,若常對待,仍有能所,此智亦須放捨。
於是能覺與所覺俱空,覺結滅而空結生。
「空所空滅」則空結滅而滅結生矣。
到此若常住滅相之中,被滅相所障,是一種頂墮,正在百尺竿頭,更須進步,到此也必須著力去滅除,但不存執著之心,以俟一剎那頃,滅相迥脫本理現前,六結俱解,頓證一心。
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」。
所以這就跟《涅槃》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
完全是一致的。
在寂滅中不是空無所有,而是寂滅為樂。
「寂滅」二字,其中「寂」字,不是與動互相對待的寂,而是從無始來,本自不動的寂。
其中「滅」字,不是與生互相對待的滅,而是從無始來,本自無生的滅。
故此「寂滅」,即本覺理體,即是如來藏,真如實際,一乘寂滅場,大光明藏,實即真心全體,無邊妙用,皆在其中,以上解除六結,是觀音大士「從聞思修」,「寂滅現前」,「入三摩地」,證入圓通。
【忽然超越,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。一者:上合十方諸佛,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,同一慈力。二者:下合十方一切,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,同一悲仰。】
「忽然」指從聞思修,一剎那間,證入圓通,發揮全體大用的時候。
《通議》說:「一念頓證,故曰忽然。」
「超越」是解脫無礙之義。
《通議》曰:「十界依正,皆寂滅一心所現影像,故曰超越。」
如古德所云,十方所有諸法,無非自性光明,當然就解脫無礙了。
自性光明,圓滿十方,洞然無礙,故曰「十方圓明」。
《心經》大家熟,正好互相印證。
經中一切皆無,無智無得,故云「無所得故」,但最後是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嘛!
這裏也是如此。
生滅滅了之後,是「寂滅現前」。
是「超越世出世間」,得到兩個「殊勝」。
一個「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」。
向上說,和諸佛本來明妙的大覺之心相合,與佛同體。
又「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」,跟佛如來同樣的大慈大悲的力量。
與佛同用,大士所證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理體,故本心上合諸佛下合眾生,所以我跟六道一切眾生也是同心同體。
「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」,悲者悲哀,仰者仰望,眾生在苦難之中,哀求佛菩薩求度,菩薩就和同體的一切苦難眾生同樣悲仰。
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因為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同體嘛,你悲仰,觀世音菩薩跟你同樣的悲仰,但菩薩同時具有佛的慈力,所以眾生馬上得到救度。
觀世音菩薩成道的經過,一層一層,消除能所,連斷六結,才證入圓通,所以我們也須直入寶山,不可在途中貪圖小利,得少為足,甚至墮入魔途。
當前往往有人認為自己怎麼樣怎麼樣,自己悟了證了。
其實也並不是想騙人,在眾生分上,很自然。
不知不覺就落到自欺欺人的份上,甚至於破大妄語戒。
破大妄語戒是地獄業。
這實在可怕,這個事我們要知道。
所以我常打比方,你要去頤和園,有的人一走到動物園,出的是西直門,我這方向對了,看見個園子了,那個是頤和園?
不對!
再往前走,到了紫竹院,這個更像了,這個是頤和園?
還不對!
再走走到海澱,看見又是山又是水,這是頤和園?
還不對!
這個譬喻大家記住。
你千萬不要把紫竹院等當成頤和園;你把紫竹院當成頤和園,你自己到不了頤和園事小,你耽誤別人。
你說頤和園就在紫竹院,耽誤別人的慧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