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是世尊告阿難曰:諸天教汝來問佛耶?自以慧見問威顏乎?
阿難白佛:無有諸天來教我者,自以所見問斯義耳。
於是世尊乃至問斯義者,如淨影者,如來審問、阿難實答,
第三、第四兩科文也。義寂名云審彼所問,於中分二:一、如來審問,
二、阿難奉答。分文聊異,其意大同。
寂云:位居不定,能問深義,故審問也。冥承聖旨,自發斯問,
更無諸天教我令問,義意如此,不煩怙文。(已上)
五、如來歎許中亦三:初、歎所問,二、阿難當知下對請問,
三、阿難諦聽下明勅聽許說。初文亦三:先、歎慧問,
次、如來下舉佛出難值,三、今所下歎所問益多。(已上)
佛言:善哉阿難,所問甚快,發深智慧,真妙辨才,愍念眾生,
問斯慧義。
善哉等者,義寂云:善哉阿難者,美其人也;所問甚快者,歎其問也。
發深等者,淨影(《大經義疏》卷上)云:發深智慧歎其問智,
向前念佛五種功德名發深智。真妙辨才歎其問辭。
向前歎佛住於五德名真妙辨,辨實名真,言巧稱妙,言能辨了,
語能才巧,故曰辨才。(已上)
義寂云:智愜聖旨故深,辨當時機故妙, 智深辨妙故善哉也。
愍念等者,淨影(《大經義疏》卷上)云:愍生問義,歎其問意,
亦得名為歎問所為,阿難向前舉佛五德而為請問,此之五德以慧為主,
名問慧義。(已上)
義寂云:所問唯存愍念眾生,不求名利,故甚快也。(已上)
憬興(《述文讚》卷中)云:稱佛之五號,故發深智慧,將五住之德,
歎五號之義,故真妙辨才。(已上)
如來以無蓋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
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,無量億劫,難值難見,猶靈瑞華,
時時乃出。
如來以無蓋大悲等者,淨影(《大經義疏》卷上意)云:次難值中亦二:
初法,次猶靈下譬。(已上)
就初文中,無蓋大悲者,淨影(《大經義疏》卷上)云:佛悲殊勝,
不能蓋上,名無蓋悲。(已上)
義寂云:言無蓋者,猶無上也,更無餘悲覆蓋上故。
有本作無盡,義亦無爽。(已上)憬興同之。
玄一師意以盡為勝。
矜哀三界者,憬興(《述文讚》卷中)云:矜,亦憐也。
矜,《宋韻》云:拱陵切,矛柄。一曰愍也,莊也,憐也。
言三界者,《俱舍論》第十八頌曰:地獄、傍生、鬼、人及六欲天,
名欲界二十,由地獄州異,此上十七處名色界,於中三靜慮各三,
第四靜慮八。無色界無處,由生有四種。(已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