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日常念佛,臨終若無善知識,難得往生;又病重心亂,難得往生;有人言之。
然而依善導和尚之意,有願生極樂之心,上盡一形,下至十念之念佛人,臨命終時,
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,前來迎接。
是故,日常念佛,臨命終時,雖無善知識,阿彌陀佛必來迎接。
又,依善知識之力往生者,《觀經》下三品之事也。
下品下生之人,日常既不念佛,亦無願生心,唯造逆罪之人,臨終始遇善知識,
具足十念而往生。
若日常仰憑他力本願,稱念彌陀名號,願生極樂之人,無善知識之力,
阿彌陀佛必來迎接。
又,雖有小智,無病而死。然臨終之時,死苦來逼,從八萬塵勞門,責無量病身,
猶如百千鉾劍,割裂此身。雙眼頓暗,欲見之物不能見;舌根堅硬,欲言之事不能言。
此是人生八苦中之死苦故,信本願願往生之行者,亦難逃此苦。
然雖至悶絕,一旦息將斷時,以阿彌陀佛之力,成為正念而往生。
臨終剎那,快如剪斷髮絲,非他人所知,唯阿彌陀佛與行者之心知之。
加之,三愛之心若起,魔緣得便,而失正念。此之愛心,善知識之力難除;
能斷除者,阿彌陀佛之力也。
善導和尚云:諸邪業繫,無能礙者。
願生極樂之人有言:
先住正念而念佛時,佛則來迎。
然而《阿彌陀經》言: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,
阿彌陀佛,極樂國土。
其人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,來至眼前,令人一見,心不顛倒,而生極樂,
應知此理。
是故,欲祈病輕,欲遇善知識之暇,即雖一遍,病輕之時,即應念佛,臨命終時,
即預彌陀來迎,消除三愛,成為正念,往生極樂。
雖如是言,不可以為善知識非必要。
先德等亦言:
臨終之時,西壁安置彌陀佛像,佛像面前,病者西向而臥,以隨善知識念佛。
此亦病者之所望也。
然而,人之死緣,非如所期,有忽然倒地而死,亦有大小便而亡。
前業難逃,有刀傷而殞命,有水火而葬身,此類甚多。
雖如是而死,日常念佛,有願生心者,息將絕時,彌陀、觀音、勢至,前來迎接,
應當信之。
《往生要集》亦云:
不論時處諸緣,臨終願求往生,得其便宜,無如念佛。
此甚可仰憑之語也。
與其規定念佛多而欠缺,不如日課念佛少,所謂
一念亦得往生。
誠然如是,善導和尚《往生禮讚》云:
十聲一聲定得往生,乃至一念無有疑心。
然而《觀經疏》之文云:念念不捨者,是名正定之業。
是故,應信十聲一聲亦得往生,而念念不忘稱念名號。
又《法事讚》亦云
彌陀名號相續念,是故應當相續念佛。
一食之間,三度憶佛念佛,即是相續。常憶佛念佛者,雖非十萬六萬之稱念,能得相續;
然而人心,見境聞聲,被物所轉,在紛雜中,難得憶念。
日課念佛多,常持念珠,即能常覺憶佛念佛;雖有事礙,而缺念佛。
亦能悲哉!無念佛矣。容易發覺。總之,能常不忘,即是相續。
又,今日缺念,次日補之亦可;如是允許之心,甚為不宜;應加策勵,應知。
食魚鳥等肉,七日間不可到於佛前,此說非也。
乃是一切眾生,皆是宿世父母,故不可食。
又,臨終之時,酒、肉、鳥、蔥、韭、蒜等,亦所戒故,限於因病治療方可食用;
然,非急死之病,或平時痛苦難忍之病,亦許之也;宜正身念佛而治療。
惜命者,障往生故;若僅為治病,可許之也。
譯注:此〈往生淨土用心〉,《四十八卷傳》二十三卷云:
或人就往生用心之不審,列條尋問,上人之返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