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願意者,此有二意:
一云:見或淨土眷屬甚少,故我國大眾無數,故異譯舉二乘,成文亦舉菩薩。
然大眾無量中舉聲聞者,一乘界中以有之為奇,以顯佛力威德也。
二云:為引生他方聲聞云云。《論註》云聲聞以實際為證等,是故有此願。
《易行品》偈:超出三界獄,目如蓮華葉,聲聞眾無量,是故稽首禮。(文)
此中舉聲聞攝餘,所謂齊入之義也。何者?既成佛身萬德,豈無大眾眷屬乎!
亦是報佛自眷屬也。同一證果從平等海下莊嚴大會眷屬,而主伴宛然,
故次佛光壽誓人民及壽無量,攝之歸佛,唯一阿彌陀。故小本言:及其人民,
故名阿彌陀。今經成就文次佛光壽及伴壽,說眷屬無量,且寄聲聞顯眾無量,
故言聲聞菩薩其數難量等,豈但聲聞菩薩乎!
人天亦無量,彼國即大義門功德土界,何有實聲聞乎!是但因順餘方名耳。
此有多義,一約來生,彼國二乘種子不生,不妨他方來生,仍本名,故稱為聲聞。
二約應化,為莊嚴徒眾,故稱為聲聞。例如彼無三惡趣而有好鳥也。玄一義同之。
望西云:此未理盡,他方來生中設有應化,此願及中輩聲聞非應化,今義退大聲聞,
既信彌陀,往生成佛,計知此輩第九王子結緣者,若無往日一乘種者,
爭有西方成佛乎?云云
望西意:今願聲聞同中輩退菩提聲聞,生彼國回心,即大乘菩薩,今約回心,
始名聲聞。《悲華經》約終云純諸菩薩,彼國是報土,何有未回心聲聞云云。
此義不爾,彼未知中輩是報中化,故致此解耳。今此願意,於眷屬無量中,
且就聲聞眾願眾無量,故異譯及願成文初會聲聞眾不可稱計,菩薩亦然。小經云云。
是實非聲聞,而為莊嚴徒眾立聲聞名,是曰應化聲聞,但是因順此土,
眷屬聲聞無數耳,正是約真土,何同于化土中輩乎!
有云:此願約真土,非約化。何者?此願聲聞眷屬無量者,但是舊住聲聞也。
故大經云初會聲聞等,為引他方聲聞,舉舊住聲聞。故經及《讚彌陀偈》約真土說,
何同于中輩新往聲聞乎!能引聲聞正是舊住應化聲聞也。然其聲聞眾通真化,
以佛神力生大心使往生者,乘第十八願得生,故是約真土也。又聞聲聞得生,
而即回向所修小行得往生者,即乘十九願得生。此乃《觀經》中輩聲聞也,
受持五戒,持八戒齋,修行諸戒;(中上)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;乃至持具足戒,
威儀無缺;(中中)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(中下)等,小乘諸善回向,
乘十九願往生。然猶不回小向大,生化土畢,當華敷時,聞眾音聲,讚歎四諦,
時即得阿羅漢道;(中上)經七日得須陀洹,經半劫已成阿羅漢;(中中)
經一小劫,成阿羅漢。(中下)如是生後,猶未回心,是化土相也。
然則能為聲聞唯舊住,所為聲聞通真化。今願文為引實機聲聞,願聲聞無數,
故知舊住應化聲聞,而不同《觀經》中輩聲聞。望西未曾辨別此菽麥,
言此願及中輩非應化退大聲聞者謬也云云。
三約名義,如《法華》言:我等今者,真是聲聞,以佛道聲,令一切聞。
今約名聲聞十方德立聲聞名,實菩薩也。(了惠亦作此說)
四為引他方聲聞立聲聞名,謂他方聲聞,聞根敗者生而生願樂心,為之云聲聞,
而其體是菩薩。故下經云:遠離聲聞緣覺之地。次云:無量壽國,
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。(文)
是此願與十一願相通故,雖言聲聞大涅槃海浪瀾,故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,
智慧高明,神通洞達,咸同一類等,彼誓其所證,此願其數多,應知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