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廿八句廣設喻,以歎誓願不可思議德,以顯正覺功德無邊,即是歎無上超世,
最勝真妙也。悲願廣大,歎以多喻,亦不可盡,故依《華嚴》、《涅槃經》
以廿八句,亦但僅喻顯其一端,而使不可思議耳。當知四十八願,
一一功德歸不取正覺一句,歎悲願之處,即是正覺之功德也,
真宗學者不可不精究焉。
後八句約法顯功德廣大,於中初約往相入門,後四句約還相出門,
歎入出自在,自利利他圓滿之德也。
已上文前九門竟。
已下第十隨文解釋,有四門:
一得名攝屬,二明願意,三參考諸譯,四就文解釋。
下諸願一一皆以此四門辨其願相。
第一‧無三惡趣願
設我得佛,國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者,不取正覺。
初願名者,有四名:一名無三惡趣願,(法位、玄一立此名,惠心、靜照、
真源同之。)二名令國無惡趣願,(義寂)三名國土嚴淨無諸趣願,(智光立名,
御廟同之)四名無苦苦願。(憬興)此四名中,黑谷用初,今從之。
明攝屬者,淨影云:初兩願願生無苦,後九願願生得樂,初中此願其自國無苦。
憬興同之,此師以為攝生願也。嘉祥為攝淨土願。望西依淨影,《會疏》從嘉祥。
今按:可屬國土功德。何者?下經文曰:又其國土,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,
乃至亦無地獄、餓鬼、畜生諸難之趣等。
唐譯云:極樂世界無有地獄、畜生及琰魔界。成就文既屬國德,況願文言國有,
異譯亦云令我國中無有三塗,明知國土功德攝。
若依論文,清淨功德及無諸難功德當之,此安樂總體故,無三塗諸難。
故下經曰:無有三塗苦難之名,但有自然快樂之音,是故其國名曰安樂。(文)
此文通此願及第十六願,三塗之名既無,何有體乎?可知。
次明願意者,此願五劫思惟,選擇攝取之為最,欲三界外別建無三惡趣之淨土,
使眾生往其國故,此乃開往生淨土之根基也。何以言之?
下經說彌陀成佛相,先顯示安樂國德云清淨莊嚴超踰十方等,次說此願成就,
乃至以結安樂之國名。《小本》亦同之。
當知正覺成就以此願為根基,是以諸譯皆以為初,此之謂乎。
師說云:且如極樂無為涅槃界者,非下地凡夫所知,故此初願以無三惡趣,
而彰無為涅槃界。論主初清淨功德正當之。法藏發願,欲使眾生置畢竟常樂之處,
畢竟常樂何由入安樂佛國是也。(《論註》)
畢竟常樂即涅槃異名也,常樂處豈有三惡趣乎?是故近誓無三惡趣,
以示畢竟常樂之處。入已則無三惡趣處,即無為涅槃界也。然則此願在初統下諸願,
是此願意也。
《選擇集》上(十七)云:夫約四十八願,一往各論選擇攝取之義者,
第一無三惡趣願者,於所覩見之二百一十億土中,或有有三惡趣之國土,
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,即選捨其有三惡趣麁惡國土,選取其無三惡趣善妙國土,
故云選擇也。此但似三惡趣為選捨境,然準清淨功德注文,不但三塗,
亦一切有漏五道悉為選捨之境。法藏大悲殊於重苦者,故舉重苦處攝餘,
故絕三塗所,即三界五道一切有漏之苦難悉絕,故經云:橫截五惡趣(滅果,今願),
惡趣自然閉(閉因,次願)。
《論註》下云:有凡夫人,煩惱成就,亦得生彼國,三界業繫畢竟不牽,
不斷煩惱得涅槃分。此意也。
義寂云理實淨土五趣俱無,經說橫截等,論云勝過三界道故。亦此義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