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二門偈》明五念門,而為法藏禮讚、作願、觀察、回向於久遠彌陀。
准之思之,其所選擇攝取之淨土及行,亦豈外佛之物也哉!
果知久遠實成之土及行也。久遠彌陀既發超世無上大願,建立超勝獨妙,
超踰十方之土,以稱名一行為往生因,而攝十方眾生,法藏所選取,全久成之願,
而成法藏超發之願,久遠超發,法藏超發,本迹雖異,其義則一也,
法藏選擇從久遠本成起,久遠超發願由法藏選擇得顯,法藏選擇其功大哉!
非本則無以垂形,非迹無以顯本,本迹雖異,不思議則一也,斯之謂乎。
故《唯信文意》:從此一如法界現形,作法藏比丘,起顯不可思議四十八願也。(文)
起顯二字,意味深長,可著眼云云。
此義怪哉!
此師本二百一十億土為久遠彌陀所成之蓮華藏界塵剎,其病根起于此而為此說,
甚非也。所引《二門偈》不成證,偈本以論主禮拜彌陀之行,
為佛禮拜門功德之所顯發,云禮彌陀,何所言法藏禮久遠彌陀乎?
而為久遠彌陀者,但是已謬解耳。假令許之不成久遠選擇之證,誤之甚也。
若二百一十億土即久遠彌陀剎土者,十方諸佛土即久遠彌陀土,
言二百一十億即十方諸佛土故,何諸佛土有所超,而說超踰十方耶?
可謂超踰久遠彌陀土,非超踰十方,則何言超發無上願?若言本來超踰者,
法藏選擇但顯發為功,而超發無上願是應非選擇攝取之功,大違祖誥故。
次問答雖會之,其義不可成,局執何如此深哉!學者思之矣。
今謂:超發無上殊勝願者,唐譯云:阿難,彼二十一俱胝佛剎,法所比丘所攝佛國,
超過於彼。此文雖在于攝取經劫之後,而當於魏譯超發勝願文,明知法藏所攝國土,
超過於彼二百一十一億諸佛剎土。(光壽無量)攝取佛國超過於彼,
故說超踰十方諸佛世界,國土既超過諸佛國,攝取本願亦超發諸佛,
故云超發無上殊勝之願。
下偈云我建超世願,《彌陀偈經》云發願踰諸佛,誓二十四章(吳譯云:
選擇心中所欲願,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文。)當知四十八願皆可稱超世願,
雖有三超,選擇攝取佛國為本,故云選擇五劫思惟,光明壽命誓願為大悲之本。
大悲者,十一、十七、十八願是也,於中第十八願為生因願,使眾生生其佛國,
(光壽)與佛同證者,十八、十一願,入其十八願者由十七願。
故真實五願超世中之精者,諸佛之願所無,故餘願皆歸第十八願。
亦名超世之願,言一一願言等故,其十九、二十願亦此之一分而已,至下可知。
二思惟攝取三:一選擇心相,二經劫成行,三問答辨疑。初選擇心相:
其心寂靜,志無所著,一切世間,無能及者。
餘譯並闕此一段。
淨影、嘉祥、憬興等,同此已下為依教修行者一也,其解文有異。
淨影意:無相智證無相深理,云其心寂靜,志無所著,證深離相,故世無及。
(取意)
義寂意:雖無文,而准前超發願釋,前發願時已在時發心終,今便能入證位,
故證智離相故云寂靜。已入證位,超過地前,故云無能及者也。(已上推尺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