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開之,次出供養諸佛願(二十三)、供具如意願(二十四)等。

卷之,則只是廿二願遊諸佛國等。

故知前供養諸佛等八句即廿二願相,此八句皆攝恒順眾生,故說為眾生故等。

其修菩薩行,次述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等,當知十種行願名普賢也,

第九、第十顯賢義,次文唯此願王不相舍離等者,述普皆回向之相。

故文曰:我已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此大願,一切圓滿盡無餘,利樂一切眾生界,

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德皆回向,普願沈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壽佛剎。

既言我既生已,成此十種大願,以之悉回向,普願令生。

明知普賢生彼,用彌陀巧方便回向故,普賢行願得成普皆回向,不爾則何得普皆!

由之言之,《華嚴》中僅開普皆之端,而未顯其本。

至此經即阿彌陀佛四十八攝諸眾生,是顯其普皆回向之本也。

故此經名「根本經」,亦名「具足往生經」。

言我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回向。普願者用彌陀巧方便回向為己有,

故成普皆回向。於于此知由彌陀願力立普賢名,然普賢名出廿二願。

《行願品》十種行願即是二十二願之廣大注解。應知非既有普賢大士,

而後有彌陀因誓,彌陀願中既有普賢之德之誓,而菩薩由之立其名而已。

普賢大士之德者,唐譯云普賢之道,以德易道。道者共由之義,(《增韵》:

道者,三才萬物共由者也。)三世十方無不由此,故說以為道,

即是彌陀方便門第二十二願之道也。

今本普賢大士之德者,願文云普賢之德,此彰從果向因之相,還相回向為從果向因。

鸞師但淨穢相對云還來穢國度人天,此狹。高祖意,從果向因為還相其義寬。

非但還穢國,或地前、地上,或大小,或供養諸佛等,一切無所不示現。

故今所謂還相德,即十大願是也,應知。

具諸菩薩無量行願者,影云六度四攝等行,無量菩提願。

祥云:備十地無量行願故云具行願。各據一義。

今謂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。言諸菩薩者,猶言諸地,或地前地上,或初地二地三地等。

菩薩諸地行願無量,故云無量行願也,此行願超出常倫諸地之行故。

一行具一切行,一切行具一行,故云具,具足圓滿無缺減故,

所謂超出常倫之行願者,四種正修行是也,從如來生,解法如如故,

不行而行之行願也。《行願品》云:到極樂世界已,即見阿彌陀佛,於一念中,

所有行願皆得成就。此彰由彌陀巧方便回向得成就無量行願。

 

二彰其德用

安住一切功德之法,(法中,唐本)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。

唐譯缺此二句。

次二個願即開說此二句,謂等覺八相也。

淨影意歎德二,一歎權實二德,二歎二利德(其所修行已下)。

初中亦三:一就自分略歎,(具諸已下三句)二就勝進分廣歎,(入佛藏下)

三雙以結歎(具足功德微妙已下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