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參婆須蜜多女,是一位妓女:
『城中有人,不知此女功德智慧,作如是念,今此童子,諸根寂靜,
智慧明了,不迷不惑,乃至,不應於此婆須蜜女有貪愛心,有顛倒心。乃至,
我得菩薩解脫,名離貪欲際,隨其欲樂而為現身,乃至,
若有眾生暫執我手,則離貪欲,得菩薩歡喜三昧,乃至,
若有眾生唼我唇吻,則離貪欲,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。』
這又是另外一個例子,正知正見的行者,所見所行,一切都成正法。
反過來說,一個邪知邪見的人,再好的法,再正的法,都可以走成偏道。
愛欲這件事,佛都說不好解決,說只要再有一樣如愛欲一樣的事眾生沒法度。
婆須蜜多女是一位善知識,她能從人的愛欲中下手解脫救度眾生。
上面的兩個佛經的例子都是講正知正見,但是目前的人正知正見的少。
這都是物欲橫流的關係,有太多的欲望在引誘著人,把持不住的人就會走邪門。
佛早就預知這個時代的情況,也知道眾生剛強難化,無法直接的接引。
所以為那些一向認為自己行的眾生,特別發願,以此方便的法門攝受他們。
佛知道他們的發心不可能純淨,都會夾雜很多自利的想法。
這種的發心,無法符合往生極樂的條件,只能給予再次的教導。
所以發願,以方便之法門,攝受他們,往生化土,再與教導發心。
佛願是十方眾生,只要能發菩提心,而修諸功德,以至誠心發願往生。
這種眾生,佛願是在他臨壽終時,會與大眾圍繞其前,這是佛願。
本願文所對照的淨土經典就是《觀無量壽經》的定、散善,三輩九品。
以及《無量壽經》三輩往生的經文,是本願文的願成就文。
化身土所說的福德藏,是本願文中所說的修諸功德的願文。
但是最主要的是這修諸功德,要如何才能修諸功德,什麼才算功德。
功德是無相法,你給個錢,出個力,幫個人,這些只充其量算福德。
給來生存點糧,為來生造些福報,為未來修點服,使將來路好走。
但是以眾生這生滅的心,這有相的心,在造福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造惡業。
有時候修了一點善業,確在過程中,造了更多的惡業,結了很多惡緣。
所以不實的是多數,大多數的說是修行者,都是在表面上做功夫。
都是虛偽的,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,沒有實際在修行上做工夫。
其實這樣的修諸功德,是沒有些微的效果的,對往生沒有一點幫助。
而且這些的修行者,於菩提之路,成佛之道也還是很遠。
阿彌陀佛為救度所有的眾生,當然這樣的眾生也是救度的一部份。
所以發願先攝受他們,讓他們往生佛的化土,再行教導開化。
《觀無量壽經》所開顯的以定、散善,修三福立九品等,就是此等眾生。
以此等之自力功德迴向,以為往生淨土的方便諸善業,是為異方便。
往生到極樂世界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輩,每輩又分上、中、下共有九品。
由最精進勇猛的修行者,馬上見佛聞法得無生忍,遍歷諸國得授記的上品上生。
《觀無量壽經》的上品上生經文說:
『上品上生者,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,發三種心,即便往生。
何等為三?一者至誠心,二者深心,三者迴向發願心;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
復有三種眾生,當得往生。何等為三?
一者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;二者讀誦大乘,方等經典;
三者修行六念。迴向發願,願生彼國;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』
又上品中生者,見佛後要經七日才不退轉:
『經於七日,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得不退轉。
經一小劫,得無生忍,現前授記。是名上品中生者。』
中品中生者要經七日才華開,見佛聞法,得須陀洹果。
而其下品下生者,於往生後,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,蓮華才會開。
華開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為說諸法實相,及除滅罪法,聞法後歡喜,才發菩提心。
這都是佛的慈悲攝受,以此方便法門,發願救度之願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