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祖六十五歲丁酉年時,在京師,有專信念佛之徒,並遠來問,有了海亦至。
宗祖喜,留其住數日,巳而告別,宗祖曰,會見何曰,必期淨剎,親書八字佛號賜之。
了海者武人也,父因得罪於朝,竄東海,年過半百,猶無子息,乃祈於藏王。
後妻有娠,乃生子,即了海,臨產泉湧,以其地為大井,七歲時,父告知,於其弱冠,
當屬與業,兒子告曰,不用,為何,因為每夜都有人,由東方來,教我數言。
父親問,是何許人。答曰,藏王。所受為何。答曰,梵咒也。
父母方知,此兒非是一般,就送他出家,請明師為他剃度,名曰了海。
入山學道,學成而歸,就要幫他建寺,祈求聖地於藏王,忽見白幡懸於高林,
遠望則有一精舍,有一丈人出來,說,我在此等你很久了,此地是往昔空海所創。
大日加持之靈地,我因為你父母祈求,所以將你授予他們,在你出生後,我就受你神咒。
你早年出家,入於佛道,兼學顯密之教。然當今是為末法之期,所學者不能應機。
因此極樂化主,遣二大士,出興於世,大勢至大士,於今化於西方,觀音大士現度東方,
你當隨順觀世音大士之教,說完,此丈人即告消失,了海即入而住,但不能了悟言中之義。
直到見到宗祖聖人時,了海嘗試問密即之義。
(密,三密,身密語密意密稱三密,三密相應,即與本尊相應,即是成就與本尊相同。
即,六即,此是天台所倡六即佛,依《三藏法數》說:
出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,六即佛者,約事故明六,約理故明即。即者,其體不二,
名之為即,然明此六即者,或顯法門高深,或明修行次第。分之為。
一理即佛,謂眾生本具佛性之理,與諸如來無二無別,故涅槃經云,一切眾生即是佛,
是為理即佛。
二名字即佛,謂或從知識處聞,或從經卷中見,知此理性即佛之名,於名字中通達,
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,是為名字即佛。
三觀行即佛,謂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,必須心觀明了,理慧相應,所行如所言,
所言如所行,是為觀行即佛。天台稱,此為五品位。
(理慧相應者,理即所觀之理境,慧即能觀之智慧,應者當也。謂境智相當,
則言行一致也。五品位者,隨喜品、讀誦品、說法品、兼行六度品、正行六度品。)
四相似即佛,謂於觀行即中,愈觀愈明,愈止愈寂,雖未能真證其理,而於理彷彿,
有如真證,是為相似即佛。天台稱此為十信位也。
(愈觀愈止者,觀即觀照。以觀觀昏也,止即止息,以止止散也。十信者,
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迴向心、戒心及願心等十。)
五分證即佛,謂無明之惑,有四十一品,至此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中道,是為分證即佛。
天台稱此即佛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及等覺等四十一位。
(十住者:發心住、治地住、修行住、生貴住、方便具足住、正心住、不退住、童真住、
法王子住、灌頂住等十。十行者:歡喜行、饒益行、無瞋恨行、無盡行、離癡亂行、
善現行、無著行、尊重行、善法行、真實行等十。十回向者: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、
不壞迴向、等一切佛迴向、至一切處迴向、無盡功德藏迴向、隨順平等善根迴向、
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、真如相迴向、無礙解脫迴向、法界無量迴向等十。
十地者:歡喜地、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
善慧地、法雲地等十。等覺者,去後妙覺佛位猶有一等,勝前諸位,得稱覺也。)
六究竟即佛,謂道窮妙覺,種智俱圓,是為究竟即佛。此極果妙覺佛也。
所說種智者,即是一切種智,妙覺者,覺體圓明,不可思議也。)
宗祖如其問而答之,隨後告訴他,三密六即,高則高矣,雖然如此,奈何機之不能,又何!
當今是末法之際,現是五濁惡世,耶唯有淨土一門可以通入,超出三界,出離生死。
了海一聽,即從座起,作禮而言,說昔日藏王,指示我所歸之處,而於當時,我無法了悟,
至今方知,藏王之教旨,就是要我歸於淨土,誠然所指示即是,遂為弟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