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二異者,疏曰:

又不為一切菩薩,異見異解之所破壞,若實是菩薩者,眾不違佛教也。

異於如實語名異,推求推度名見。由推度生解,以推求推度見解,

豈可破壞佛語真實乎。汝所引一切菩薩,以專心念佛必生彼國之佛語,

為此必虛妄者,可非實菩薩,若實菩薩者,不違佛教也。此暗的攝論家矣。

故知此非菩薩實有如是難,假設令心固,諸經有如是例。)

若實是菩薩眾不違佛教也

言菩薩者,上文所謂初地已上十地菩薩,彼皆分證佛智,故不違佛教也。

此應對破攝論家徒,何者無著攝論,據彌勒瑜伽論,彌勒第十地攝。

無著即初地位(階位)二論不許地前菩薩,二乘凡夫往生報土。

通論家徒,錯據二論,抑挫念佛別時意者,便當初地十地來難,故對破云:

若實初地十地菩薩,豈違如來如實了教,妄論念佛別時意耶。

彌勒慈尊大經對告,正為彌勒念佛付屬,自喜聞佛名耳目開明焉。

豈却論念佛別時意耶。

無著初地既得佛智,應順佛教如龍樹等,豈違佛教論別時意。

當知,為汝等繆解論意者,彌勒無著,合不了人非實初地十地菩薩。

玄義云: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,自失誤他。

上文云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,亦此意也。

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

高祖列之,為第四信,能破(報佛化佛)所破,(信心)共同佛智。

不可如前相對以言往生清淨上上信心,故云畢竟不起一念不退之心。

言畢竟者,自今已後,盡未來際,畢竟永不起一念疑退心。

疑疑慮也,退却退也。

(法然上人之高徒證空上人,於白木念佛一文說:

《觀經》下品下生之機者,佛法世俗二種善根皆無知無善凡夫故,毫無彩色也。

乃至,就機而論,毫無道心,亦無定散之彩色;只隨善知識之教,別無賢能,

是白木之念佛而往生也。譬如牽幼兒之手而書寫文字,豈小兒之高名耶!

下下品之念佛,亦復如是:只隨善知識及彌陀之意,但以口稱而得往生也。

彌陀之本願特殊,苦行難行之願行,皆為五逆深重之人故,五劫兆載之願行,

縮於失念位之白木之念佛,無窮之生死縮於一念,僧祇之苦行成於一聲也。』

我們就是那下品下生之人,曾無一善,若非彌陀慈悲,救度我等,地獄必定。

今此往生之寶筏,曠劫難逢,而今已逢,故應信入,不可以有一念疑退之心。

何以故,無道心,又無能力修定觀,修散善之行又沒有時間等。

隨善知識之教,教念南無阿彌陀佛,教知彌陀救度之本願,以自身而言,非是我智。

就是老老實實的信,佛要救我,我接受佛的救度,就這樣往生之業已成,非我之力。

有如小孩子不認識字,更不會寫字,媽媽牽他的手練習寫字,字也寫出來了,

雖也經小孩之手,但是不能說是小孩子自己寫的,往生事業亦如是,全是佛之功。

只隨善知識,全憑彌陀之意,但是口稱佛名,知佛要救度,即得往生。

雖說定散二行,乃是彌陀因位之苦行,全為成就我的往生,為惡眾生故。

可貴者是,彌陀因位之功,五劫的思惟,兆載永劫的修行、苦行,成就的願行。

成就名號的功德,成就我往生之信心,將此信心融於名號之中,為我持念。

就是那不是積功累德,非為定散,純粹是領納佛的救度,就是那一念心。

縱使是失念的一念,佛亦知之,亦能行攝取不捨之功,這是我此惡機的信。

我就是如此的深信佛的救度,深知,唯有眾生誤佛,絕無佛誤眾生之情事。

如此信入佛之本願,我往生已成就,久遠劫已來的沉淪,今日得解,此是佛恩。

雖是如此無華的念佛,信知,只是感念佛恩的稱念,無定無善,只是稱念。

我往生之業已成,迷失於五道的日子已盡,苦行將是苦盡甘來,全仗佛願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