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
言餘善者,定散諸善。正行外故,餘方餘乘之通因故,故名餘善。
問:餘諸善非報土因,何云必定生彼國耶。
答:一義曰,至心修之亦生報土,故云修生。
楷定破之言,學者直取此文,自立諸行自生之義。
又義一曰,定散萬善本是彌陀所修成法,但以眾生執為己業,故為雜善不生報土,
捨己業執,信佛所成,則為念佛同體善根不離念佛,故生報土。
今文既言專心念佛及修餘善,及言所顯,念佛信心所修餘善不離念佛,故非雜善。
(西山義意)按今此文及下文云,專心念佛及修餘善,並是難者所舉之言。
行者引佛語以會答文中,唯云專念專修,又言專念名號,無有及修餘善之言。
若依我祖以解此文,專心念佛者,是報土正因,即是今經隱彰本宗。
修餘善者,是化土因,即是顯說方便義分。及言以顯二人異修。
下明就行立信文中,並示正雜二行者是。
上上信心
對難者智,名上上信。
彼分證理,乃是上智,往生信心體是佛智,即是上智中之上智,故云上上。
(上上信心者,依愚禿鈔顯心記云:依地上菩薩難破立上上信心文,有五實二異也。
何以故,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,不為一切所破壞故。
何以故,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,佛事實知實解實見實證,非是疑惑心中語故。
何以故,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,解行證語果位,大悲同等,無少差別。
對地前二乘,以佛語了義,遮彼引來經論,故示汝以有漏心所執非了義。
對地上菩薩,則彼證智人,故以佛語五實遮之。
對報化佛,則以諸佛平等義遮之,佛果人,無外可對,故舉同位諸佛以違同體大悲,
遮彼對能破人,其言不同,應知。)
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
愚禿鈔下是名五實。
真實決了者,是約所說法,言無虛妄故名真實。決擇正理究竟分明,故名決了。
實知等四,約能說智。
言實知者,照理之智,究竟照智實相本際,故名實知。
如法華說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,即是實知。
言實解者,照事之智,究竟解了一切諸法性相,故名實解。
如大論說:如法相解,故名如來。
言實見者,即上實解,重舉之者,初地十地,分得實解。於非分事,則以比量。
如來現量照見萬法,欲簡因為實解,故重舉稱實見。
言實證者,即上實知,重舉之者,初地十地,分得實知,而於極理,則起比量。
如來究竟現量證際,欲簡因位實知,故重舉稱實證。
然楷定記解曰:實知實解為因,實見實證為果。
若以實知實解為因,還同難者初地十地。於但就果人立信之文勢,其義似不便。
故今不取耳。
(愚禿鈔云:就上上信心有五實二異。
從四信出五實二異。五實如上,二異為異見和異解。
愚禿鈔知新錄云:初五實者,疏曰何以故,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。佛是實知、
實解、實見、實證,非是疑惑心中語故。
初真實總立決了由,後四實者,別成其義。
涅槃經云:言真實者,即是如來,如來即是真實。
又曰:若得成於阿耨菩提已,無愛無疑等,所有智見解證,皆是真實,
是故諸有言教,即是真實決了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