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,而知道往生的目標已經達成,應該就往生。

親鸞聖人和唯圓的問題和現代的我相同,知道已經往生,因為是佛願成就的。

沒有集極要往生的念頭,也沒有欣喜若狂的心,很矛盾。

會想往生,會想要念佛,是因為要出離這三界,想自力無望,才要仗佛的願力。

今天往生已成,應該是欣喜,應該是快快往生才是,畢竟此土處處是苦。

想到禪宗有一段對話,是者麼說的:

或問:生死未了如何?

禪師:如殤考妣。

又問:生死已了又如何?

禪師:如殤考妣。

禪宗參禪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是為了要了生死。

生死未了時,知道自己茫茫的,在生死大海裡浮浮沉沉,出期無望,所以很擔憂。

這個擔憂不同於沒飯吃,是有如失了依靠,父母是所依靠的,沒了,急阿!

未了要急,已經了了也還急,想到那麼多的眾生,還在浮浮沉沉的,等我救阿!

不管是高興、欣喜,或是傷心著急,都是有心情大起伏的情事,但是都沒有。

『雖然念佛,苦無踴躍歡喜之心,又無急欲往生淨土之心,應如之何?』

沒有歡喜心,那是知道往生已經成就後,還是沒有那種心情,不像自力行者。

那自力行人,如喪考妣似的參,參到明心見性,這才知道要往那裡走才能了生死。

所以說,悟後再修,開悟了以後,才是修行的開始,以前的叫盲修瞎練。

又說,悟後不念佛求生極樂,保準你老兄欠再悟,就是悟了不透,還沒真開悟。

參了老半天,有可能是一生一世,到頭來說念佛,求生極樂才是正途。

到此才死心塌地的念佛,求生極樂,那之前那麼努力的,食不知味,廢寢忘食。

白做工,這還是好的,有的人一生參,來生再參,還是沒有開悟,還不知道要求往生。

要知道,參禪的人多,開悟的人極微小,這開悟要有大福報,要有大智慧。

沒有大福報大智慧,這開悟是不可能,禪宗說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。

要集中能夠做七世的皇帝的福報,還有能夠中九次狀元的智慧於一身,一次用完。

這世上這種人難求,但是開悟後又如何,還不是一樣要念佛求生極樂!

阿彌陀佛說要救度我,我真心、不三心兩意的,接受佛的救度,往生已成就。

他繞了一大圈,花了那麼大的福報,那麼大的智慧功德,回來求願要往生。

他開悟後,還要如喪考妣的一般,求佛的救度,深恐佛不救度他吧!

只是因為煩惱具足,所以佛的救度已成,往生的是業已就,就是不知要急於往生。

應該是不用煩惱,不用驚恐,畢竟已經在佛的懷抱中,無論如何都將回家。

他繞一大圈,才回頭要求佛救度,假如他還是走信罪福,還在修習善本,奈何!

就是佛救度他,要他臨命終時,能夠正念現前,才會蒙佛攝受,胎宮受困。

無量壽經說:多有菩薩,欲聞此經,而不能得。

不是經逢不到,是見了也信不及,這信不及可大可小,佛說信不及是一闡提。

這是涅槃經的話,對著迦葉菩薩所說的。

佛說我度盡一切眾生而取滅度,迦葉菩薩聞言大驚恐而問說何故。

因為徧觀這世界,見佛者希有,聞佛法的亦少,知佛名的亦不多。

今佛說,我度盡一切眾生,而取滅度,但是,還有那麼多的眾生,還在沉淪。

佛說:所說度盡一切眾生,眾生有兩種,一有緣眾生,一信不及者,為一闡提。

我所說度盡一切眾生,乃是有緣眾生。

這信不及,很危險,佛慈悲,到了極樂淨土,只是花不開,不見佛聞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