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傷歎
易往而無人,其國不逆違,自然之所牽。
漢、吳兩本全同,而無人作無有人,所牽作隨牽耳,力為善。
然得真實信心人,甚難有。故如來傷歎也。
望西云:易往等者。
淨影云:修因即去,名為易往,無人修因,往生者尠,故曰無人。(憬興同之。)
嘉祥云:只修十念成就,即得往生,而行者希,故云易往而無人也。(義寂同之。)
不逆等者,淨影云:其國不逆,彰前易往,自然所牽,彰前無人,娑婆眾生,
久習蓋纏,自然為之,牽縛不去,故彼無人。(寂、興同之)
又法位云:言自然所牽者,因圓果熟,不假功用,自然招致故。
(興師許之,嘉祥同之。)
依今家別意,約實報土為言,易往者,謂正定聚,故《銘文》曰:乘本願力者,
生本願實報,無疑易往也。
無人者,真實信心難有,故生實報土人希也,此邪定不定聚人,不易往故云無人。
故引橫川證之云:然源信和尚曰報土生人不多(真實信難得故),生化土人不少。
(自力修善人多故)此釋深妙也。
其國不逆等,淨影其國不逆違,彰前易往,自然之所牽,顯前無人。
依今家意,其國已下二句,並彰前易往,其國不逆違者,《銘文》云:
得真實信心人,大願業力故,自然淨土業因不逆違,為彼業之所牽,故易往。
然言自然之所牽也,自然之所牽者,他力至心信樂,業因之自然所牽也。(已上)
《興疏》所舉,有說一釋似祖釋,若爾為無而無人釋耶!
謂次何不世事等,是釋無人也。
《會疏》引迦才及憬興等,釋易往無人,是通塗耳,別意如《銘文》。
三、結前生後
何不棄世事,勤行求道德,可獲極長生,壽樂無有極。
漢譯云:何不棄世事,行求道德,可得極長生,壽樂無有極,何為用世事,
饒共憂思無常。(文)
吳譯初同之。後二云:何為著世事,譊譊共憂思無常。(文)
今經初二句,含其意故略耳。
何不勤行求道德者,結前何不宜各文。道德者,前所謂道之自然也。
何不棄世事者,何著世間造惡無常之事,而欣安樂無為樂,速可棄也。
此乃起下世人薄俗文,若不棄之失大利,若棄求道德者,可得壽樂無極之大利,
重重勸功實無極大悲而已。
極長生,壽無極者,顯道德二字,上所謂昇道無窮極是也。
長壽樂是無量壽之義,與彌陀同證,安養證果而已,所生不死之神方者,
夫在於此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