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佛法者(指深深皈依佛法,自信教人信的人)說:
「年輕時,聞法要用心喔,等你年紀大了,就會發現自己行動也不便,
聞法時也容易打瞌睡。所以說,聞法要趁年輕。」
老人,人老了就失去了味,所謂沒有出家味,說老無三味,出於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
譬如甘蔗,既被壓已,渣無復味。壯年盛色亦復如是,既被老壓,無三種味:
(一)出家味(二)讀誦味(三)坐禪味
所以《大般涅槃經》要這麼說,佛制小孩子會趕鳥就可以出家,但是到了一定年齡,
因為身體不行了,要人家幫忙了,就不准出家,所以說沒有了出家味。
老了眼睛花了,有時候字都看不清楚,要讀誦佛經也困難,因為看字有問題,無法了。
坐禪要體力,更要柔軟的筋骨,不然的話,筋骨太緊還沒辦法盤坐,做沒兩下腳痛,
又一下子這裡痠那裡痛,沒辦法定下心來,身體坐不正,心就難以定下來,就難以入定。
是說聞法要趁早,到老了走不動,體力不足,坐不住,容易疲勞,一大堆的問題。
人生就像是榨甘蔗,年華慢慢地消失,就如甘蔗的甜汁一點一滴地被乍出來,直到沒有。
沒有了甜汁,就像老年人,年老體衰,臉色沒有了年輕時的光潤,體能也不如從前了。
當然是趁這年輕趕快聞法,能夠越早越好,不只是年輕體力好,更重要的是,無常阿!
每一個人可以知道他過去幾天所做的事情,但是他卻無法完好保證的的預估他的未來。
人生無常,生命就在呼吸間,上一口氣進,下一口氣不出來,命就是終了了,不可預計。
在這種不可預計的人生,要完成後生一大事,而且是最重要的,不做會終生遺憾的,
不可以等到老了,時間比較多了,沒有工作、生活壓力時,在去探索這一大事,會太慢。
必須是當下,所以勸勸年輕人,多多注意,多多為自己的將來負責,為自己的大事盡心。
不應該等到了了才來用心,有時候會急匆匆的,亂成一團,又會找錯對象,走錯路。
到時候一事無成,或是走錯了路,又沒了機緣可以糾正,又是可惜,又是抱恨終生。
早一點聞法,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那麼幸運,一聞法即能生信,即能入佛攝取不捨之列。
大都數的人,聞了法雖是信了,卻不能生決定的信,還要一聞再聞,可能猶豫不前。
一定要一聞再聞,在這上面,六度萬行的精進度一定要用上,要直到領納佛的願力。
對一位負責任的人,他應當是認知的,這後生一大事是無可避免的,應當直接面對的。
很認真負責任的做好每一件事情,保護好自己的家庭,讓自己的後半生無憂安享。
這樣看起來是對的,事實上也是對的,但是這一生,和我們的無始無終的生命輪迴,
是不成比例的短少,短短百年,和無窮無盡以劫計的生命輪迴,何者為重要應認清。
《歎異鈔》第十三段,講到善惡宿業等事情,說:
或曰:「仗持彌陀本願,為惡不懼,是謂『本願誇』不得往生。」
此乃懷疑本願,不知善惡宿業之談。起善心乃宿業所催,為惡乃惡業所促。
故聖人曰:「須知造惡小如兔毛羊毛端上微塵,無非宿業所使。」
今生的一切都是業緣所成就,想為善、起善心,業力所催,為惡亦如是,業力所促。
所謂「一飲一食,莫非前定」,所以袁了凡先生就不再掙扎,任意不作為的過他的日子。
直到碰到雲谷禪師,對他的開示,改變了他的人生觀,這有大部分還是入世的改變生活。
既然入世的業,所謂定業難轉,我們就不用太在乎,可以把心力用在出世上,解決後生,
解決後生一大事的方法,在這末法之期,唯有仗阿彌陀佛的願力,所以只能往此。
應聞法,聞信阿彌陀佛的救度,知道佛的救度,如《歎異鈔》同一段所說:
彌陀光明所照,一念發起之時,已獲金剛信心,攝入定聚之位,命終則諸煩惱惡障,
轉悟無生法忍矣。心中應想「若無此悲願,如此卑賤罪人,何得解脫生死。」
一生之間所稱念佛皆應視為「報謝如來大悲恩德」。
如此信入,後生一大事當是即得成就,佛願力攝受故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故。